第448章 帮了大忙(2/2)
苏瑶放下手中的麦冬,快步迎上去。竹篓的篾条间还滴着水珠,半篓新鲜药材挤得满满当当 —— 鱼腥草的细长茎秆泛着青白,节上生着的须根像缕缕银丝,顶端的心形叶片沾着晶莹的晨露,一碰便滚落在衣襟上,凉丝丝的;旁边的蒲公英则顶着蓬松的白绒球,翠绿的花茎挺拔,根部带着湿润的泥土,散发着清苦的气息。
“阿石的眼力越发好了。” 苏瑶指尖轻轻拂过鱼腥草的叶片,晨露沾在她的指腹,折射出细碎的光,“你看这根须,白净饱满,没有一丝枯萎,正是清热解毒的佳品。若是过了午时采摘,露气散了,药效就要打折扣。” 她转头看向三个学徒,“你们过来瞧瞧,这野生鱼腥草和药圃里种的可有不同?”
阿竹第一个凑上前,鼻尖几乎要碰到竹篓。她曾在药圃里见过人工种植的鱼腥草,茎秆更粗壮些,颜色偏深绿,而眼前这些山野采来的,茎秆虽细却更柔韧,叶片上还带着自然的锯齿痕迹,连那股独特的腥甜气息都更浓郁。赵生则小心地捏起一株蒲公英,白绒球轻轻一碰便簌簌掉下来几缕绒毛,引得他忍不住笑出声:“这绒球真好玩,风一吹怕是要飘得满山都是。”
“这蒲公英的绒球可不是玩物。” 苏瑶取过那株蒲公英,指着根部道,“它的根入药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叶片可外敷治疮痈,就连这看似无用的绒球,也能当止血药粉用。”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竹篓底部,“阿石,这次怎么采了这么多蒲公英?”
阿石挠了挠头,憨笑道:“前儿听陈婆婆说,村里好几户人家的孩子起了热疹,想着蒲公英正好能派上用场。再说山涧边这几日长得旺,不采就可惜了。” 他说着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对了苏大夫,我在山上还发现几株野生的麦冬,比药圃里的粗些,您看看能用不?”
油纸包打开的瞬间,一股温润的甜香漫了出来。里面的麦冬比药柜里的粗壮不少,纺锤形的根茎上带着细密的纵纹,断面处的胶质泛着半透明的光泽,连须根都比寻常麦冬更修长。苏瑶眼中闪过惊喜,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株:“这是山麦冬,药效比普通麦冬更醇厚,滋阴润燥的功力更强。阿石,你可是帮了大忙。”
阿竹连忙掏出本子记录,炭笔在纸上飞速游走:“鱼腥草,晨露未散时采,根须白净为佳,清热解毒;蒲公英,全草入药,根可内服,叶可外敷,绒球止血;山麦冬,野生者药效更佳,滋阴润燥。” 她写得太急,炭笔在纸上顿了一下,留下个墨点,倒像是给笔记添了颗黑痣。
陈婆婆端着刚晾好的薄荷水走进来,看见竹篓里的药材,忍不住道:“阿石这孩子就是实诚,每次采的药都这么好。去年我家小孙子烫伤,就是用苏大夫配的蒲公英膏敷好的,一点疤都没留。” 她将薄荷水递给阿石,“快喝点水歇歇,跑了一早上山路,肯定累坏了。”
阿石接过水碗一饮而尽,抹了把嘴道:“不累!苏大夫教过我怎么分辨药材,哪些要采嫩的,哪些要采老的,哪些得带根挖,我都记着呢。就像这鱼腥草,得顺着根须往下挖,不能弄断主根,不然药效就差了。” 他说着比划起来,粗糙的手指在空中勾勒出挖掘的动作。
苏瑶笑着点头,将竹篓里的药材分门别类地倒在铺着棉布的矮桌上:“采药也是门学问,‘春采叶、夏采花、秋采果、冬采根’,时辰不对,部位不对,药效都会天差地别。就像这鱼腥草,若是等到开花再采,清热解毒的功效就弱了;而蒲公英则要在花刚开时采,绒球成熟后药效就散了。”
李墨蹲在桌前,仔细分拣着鱼腥草和蒲公英,忽然举起一株带着紫色花苞的植物问道:“苏大夫,这是什么?混在蒲公英里了。” 那植物的叶片呈锯齿状,与蒲公英有些相似,却开着细小的紫色花苞,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苏瑶凑近一看,眼中露出笑意:“这是紫花地丁,也是清热解毒的良药,尤其擅长治疔疮肿毒。阿石,你这竹篓里还藏着宝贝呢。” 阿石闻言也凑过来,挠着头笑道:“我看着和蒲公英长得像,就一起采回来了,没想到也是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