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医女的大唐恋歌 > 第446章 见证成长

第446章 见证成长(2/2)

目录

半个时辰后,汉子的脸色渐渐红润起来,呼吸也平稳了许多。他睁开眼,看见苏瑶,虚弱地笑了笑:“苏大夫,又麻烦您了。” 苏瑶递给他一杯温水:“先别说话,好好休息。我再给您开副药,回去煎了喝,补补气血。” 刘大哥夫妻俩千恩万谢,等汉子缓过劲来,搀扶着他慢慢离开了。

此时,夕阳已经落山,天边泛起了淡淡的晚霞。苏瑶关好医馆的门,走到院子里,深吸了一口气。山野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混着医馆里飘出的余香,让人身心舒畅。她抬头望向远处的山峦,夜幕下的山林渐渐安静下来,只有偶尔传来几声虫鸣。院角的老槐树在晚风中轻轻摇曳,树叶 “沙沙” 作响,像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苏瑶走进厨房,简单做了些晚饭。一碗糙米饭,一碟清炒青菜,还有一碗用自己种的草药熬的汤。她坐在桌前,慢慢吃着晚饭,回想着今天的一幕幕:囡囡稚嫩的笑脸,张伯感激的眼神,刘大哥焦急的呼喊…… 每一个画面都清晰地印在她的脑海里。她想起师父临终前对她说的话:“瑶儿,这片山养育了我们,乡亲们需要我们。你要好好学医,守护好这里的每一个人。” 那时她还年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如今,她终于明白了师父的深意,也扛起了这份责任。

晚饭过后,苏瑶坐在灯下,开始整理今天的药方。昏黄的灯光照亮了她认真的脸庞,袖口的药草纹样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清晰。她将药方一一收好,又翻开医书,在上面补充着今天的诊疗心得。书页间的紫苏叶依旧干枯,却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像是在见证着她的成长。

窗外的月光渐渐明亮起来,透过窗棂洒在医馆的地面上,形成一片柔和的光影。山雀早已归巢,只有虫鸣在夜色中此起彼伏。医馆里的药香、艾香与山野的清新气息依旧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而温暖的味道。苏瑶合上书,站起身,走到窗边。月光下的山野宁静而祥和,青石板路上没有了行人的踪迹,田地里也恢复了平静。

她知道,明天太阳升起时,这片山野又会充满生机,医馆的门也会再次打开,迎接前来就诊的乡亲们。或许还会有咳嗽的孩童,或许还会有关节疼痛的老人,或许还会有突发急症的病患,但她都会像今天一样,用自己的医术和耐心,为他们带去希望与健康。

苏瑶的嘴角再次露出淡淡的笑容,眼中满是坚定。她会一直守在这里,守着这片山野,守着这缕药香,守着乡亲们的平安与健康,让这份温暖的味道,永远萦绕在这片土地上,成为时光里最珍贵的记忆。月光透过窗棂在诊桌铺展成银霜,紫檀木脉枕的纹路在光影中愈发清晰,那是师父留下的旧物,枕面被无数次把脉的手腕磨得温润,边缘还留着浅浅的指痕。

“都围近些。” 就在这时,苏瑶转过身,目光落在诊疗室门口,轻叩了两下桌案上的紫檀木脉枕。她的声音不高,却如晨钟般清亮,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温和力量,瞬间穿透了室内的宁静。

门口的阴影里应声走出几个人,为首的是村东头的阿竹,这姑娘跟着苏瑶识药已有半年,粗布衣裳上还沾着新鲜的苍耳子绒毛。她身后跟着两个半大少年,是山外支教老师带来的学生,据说想趁着暑假学点草药常识,还有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是邻村的陈婆婆,常年帮着苏瑶晾晒草药,手上布满了草木汁液染成的青褐色痕迹。几人原本局促地挤在门槛边,听见苏瑶的话,立刻踮着脚凑到诊桌周围,目光齐刷刷地落在脉枕上。

苏瑶指尖轻按脉枕边缘,目光扫过众人:“前日阿竹问我,如何从脉象辨出风寒与风热,今日正好借着张伯的病症细说。” 她话音刚落,刚喝完药的张伯便笑着捋了捋胡须:“苏大夫尽管讲,老夫这老寒腿也算派上用场了。” 众人都笑了起来,方才略显紧张的气氛顿时松弛下来,药香似乎也跟着轻快了几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