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见证成长(1/2)
正思忖间,医馆的木门被轻轻推开,伴随着一阵细碎的脚步声,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抱着布偶,怯生生地躲在妇人身后。“苏大夫,您在呢?” 妇人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脸上带着焦急的神色,“囡囡这两天总咳嗽,夜里也睡不安稳,您给看看。”
苏瑶连忙起身,搬过竹凳让妇人坐下,又温柔地摸了摸小姑娘的额头:“囡囡别怕,阿姨看看就好。” 她指尖搭在孩子纤细的手腕上,目光专注而柔和。小姑娘起初还攥着布偶不肯松手,见苏瑶袖口的药草纹样绣得精致,忍不住伸出小手轻轻碰了碰,眼里的怯意渐渐消散。“最近是不是给孩子吃了生冷的果子?” 片刻后,苏瑶收回手问道。妇人连连点头:“前儿个下山赶圩,给她买了串冰糖葫芦,没成想夜里就开始咳了。”
苏瑶笑着起身,从药柜里取出几片紫苏叶和陈皮,又抓了一小撮甘草:“小孩子脾胃弱,生冷的得少吃。这些药煎水喝,早晚各一次,喝两天就好了。” 她将草药仔细包好,又额外抓了把晒干的山楂片,“这个泡水给囡囡当茶喝,开胃又消食。” 妇人连忙掏钱,苏瑶却摆了摆手:“都是山里的寻常药材,不值当什么,囡囡好了就行。” 妇人感激地再三道谢,带着小姑娘离开了,临走时,囡囡还回头朝苏瑶挥了挥手,羊角辫在阳光下轻轻晃动。
送走母女俩,苏瑶刚坐下整理药方,就听见院门外传来拐杖拄地的 “笃笃” 声。她起身迎出去,见张伯正扶着门框喘气,花白的头发被汗水打湿,贴在额头上。“张伯,您慢点。” 苏瑶连忙上前扶住老人,将他搀到诊桌前坐下,又倒了杯温水递过去。张伯喝了口水,缓了缓气道:“苏大夫,这几天下雨,我这老寒腿又犯了,疼得睡不着觉。”
苏瑶蹲下身,轻轻卷起张伯的裤腿,只见老人的膝盖红肿得厉害。她伸手按了按膝盖周围,问道:“这里疼得厉害吗?” 张伯点点头,眉头皱成了疙瘩。“您先坐着歇会儿,我去配点药。” 苏瑶转身走进内屋,从药柜深处取出晒干的艾草、桂枝和牛膝,又抓了些红花和独活。她将这些药材放进铜臼里,细细研磨成粉,再用黄酒调成药膏,装进瓷罐里。“这药膏您回去敷在膝盖上,每天换一次。我再给您开副煎剂,祛风除湿的。”
张伯接过药罐,眼里满是感激:“苏大夫,真是麻烦您了。当年若不是您师父救了我,我这老骨头早就不在了。现在您又天天照顾我们这些老人,真是好人啊。” 苏瑶笑了笑:“师父常说,医者仁心,能为乡亲们做点事,是应该的。” 她又叮嘱道:“最近别沾凉水,晚上睡觉盖好被子,要是疼得厉害就来叫我。” 张伯连连应着,拄着拐杖慢慢离开了。
午后的阳光渐渐西斜,医馆里陆续又来了几位病患:隔壁村的李婶崴了脚,苏瑶用活血化瘀的草药给她敷上;山那边的赵叔有些头晕,她给他号了脉,开了些安神补气的药方。每一位病患来,她都耐心询问病情,仔细把脉配药,脸上始终带着温和的笑容。诊桌旁的药篓渐渐空了,她又起身去药柜前补充药材,指尖划过那些熟悉的药名,心中满是踏实。
傍晚时分,夕阳为山野镀上了一层橘红色的光晕,田地里的村民们陆续收拾好农具,沿着青石板路往家走。苏瑶送走最后一位病患,正准备关门,忽然听见远处传来急促的呼喊声:“苏大夫!苏大夫!快帮帮忙!” 她连忙推开刚关上的木门,只见村西的刘大哥背着一个人朝医馆跑来,后面跟着焦急的刘大嫂。
“怎么了?” 苏瑶连忙上前帮忙,将人扶到诊床上。只见床上的汉子面色苍白,嘴唇发紫,呼吸急促。“他刚才在山上砍柴,突然就晕倒了!” 刘大哥喘着粗气说道。苏瑶立刻上前,手指搭在汉子的手腕上,又翻了翻他的眼皮,沉声道:“是中暑了,还伴有心悸。” 她迅速从药柜里取出藿香、佩兰,又抓了些麦冬和五味子,飞快地放进药罐里煎煮。同时,她用银针轻轻扎在汉子的人中、合谷等穴位上,手法娴熟而精准。
不一会儿,药煎好了,苏瑶扶起汉子,将药汁慢慢喂进他嘴里。刘大嫂在一旁紧张地搓着手,眼眶通红:“苏大夫,他不会有事吧?家里还等着他干活呢。” 苏瑶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道:“别担心,喝了药休息会儿就好了。夏天山上闷热,砍柴时得多注意,要是觉得不舒服就赶紧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