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医女的大唐恋歌 > 第445章 神清气爽

第445章 神清气爽(1/2)

目录

药柜上的草药香气愈发浓郁,像是被阳光唤醒了沉睡的灵魂,在这方不大的医馆里肆意流转。靠墙立着的三排朱红木柜已经有些年头,柜门上用蝇头小楷标注的药名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却依旧能辨认出 “当归”“黄芪”“白芍” 等字样。每一格抽屉都微微敞着缝隙,经过一上午阳光的烘烤,当归那如陈年黄酒般的醇厚香气率先弥漫开来,带着些许木质的温润,仿佛能抚平人心底的褶皱;紧邻着的黄芪则释放出清甜的气息,像山涧流淌的泉水,清冽中藏着暖意,丝丝缕缕缠绕着当归的醇厚;最靠边的白芍散发着淡淡的微苦,初闻清雅,回味却带着甘醇,三种味道在空气中充分激发、碰撞,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

医馆中央的铜炉里,陈年艾草正缓缓燃烧,青灰色的烟丝如同灵动的游蛇,慢悠悠地向上攀升,最终在房梁处氤氲成一片朦胧的雾霭。艾香带着淡淡的烟火气,却丝毫不见呛人之感,反而像温柔的使者,将草药香紧紧包裹住。那烟火气里藏着时光的痕迹,是苏瑶师父在世时便日日点燃的陈艾,每年端午采撷的艾草经过晾晒、捶打、封存,在岁月的沉淀中褪去了青涩,只留下温润的香气。这艾香与草药香相得益彰,一个带着草木的本真,一个藏着烟火的温情,交织成医馆里最动人的底色。

再加上从雕花木窗涌入的山野清新气息,整个医馆的味道愈发鲜活起来。那是松树叶的淡涩,清晨的松露沾在枝叶上,被阳光晒得蒸发,顺着风钻进窗棂,带着山林的清冽;混在松香里的还有野菊花的幽香,山边石缝里的野菊开得正盛,细碎的花瓣在风中摇曳,香气虽淡,却格外持久,像不经意间掠过鼻尖的惊喜;更有泥土被阳光晒暖后的温润味道,雨后的泥土裹着草根的气息,在阳光下渐渐舒展,散发出大地独有的厚重与安心。几种气息在室内盘旋、融合,时而偏向草药的醇厚,时而透出山野的清新,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味道。这味道不似城里香料那般浓烈刺鼻,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安抚力量,是苏瑶从十五岁入道学医起便日日相伴的熟悉味道,更是山民们每次走进医馆,闻到这股味道,悬着的心便会安定下来的安心味道。

苏瑶合上书页时,指腹触到的宣纸带着细腻的纹路,那是一本流传了百年的古医书,封面已经被摩挲得发白,边角处有些卷翘。她指尖轻轻拂过泛黄的书页,每一页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既有师父当年留下的蝇头小楷,也有她自己后来补充的心得。医书中间夹着的一片干枯紫苏叶引起了她的注意,叶片边缘已经有些发黑,却依旧能看出清晰的叶脉。这是她刚学医那年,跟着师父上山采药时摘的,彼时她还认不出几种草药,误把紫苏当成了普通的野草,师父笑着纠正她,还教她紫苏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临走时让她摘了片叶子夹在书里做纪念。苏瑶小心翼翼地将紫苏叶抚平,指尖划过叶片上的纹路,仿佛又看到了师父温和的笑容,心中泛起一阵暖意。她将医书轻轻放进诊桌一角的楠木书盒里,书盒上雕刻着缠枝莲纹样,是师父临终前交给她的,里面还放着七八本同样珍贵的古医书。

做完这一切,苏瑶伸了个懒腰,双臂向上伸展时,素白道袍的衣摆轻轻扬起,露出袖口绣着的淡青色药草纹样 —— 那是她亲手绣的紫苏与艾草,针脚细密,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显得格外鲜活。道袍的布料是上等的棉麻,洗得有些发白,却依旧干净平整,领口处还缝着一块小小的补丁,那是上次给山那边的李大娘看病时,不小心被树枝勾破的,她回来后便自己找了块同色布料补上,针脚虽不精致,却透着朴素的用心。长时间低头研读医书带来的疲惫感,在这一伸懒腰的动作中消散大半,肩颈处的酸胀也缓解了不少。她揉了揉太阳穴,目光扫过诊桌上的物件:青花药碗整齐地摆放在一角,碗沿还沾着些许药渍;铜制药臼里残留着研磨后的药粉,散发着淡淡的甘草香;几本新采的草药用红绳捆着,放在窗边的竹篮里,叶片上还带着晨露的痕迹。

苏瑶走到窗边,双手轻轻搭在雕花木棂上,木质的纹理粗糙却温暖,那是师父亲手打造的窗棂,当年为了选这根上好的樟木,师父特意翻了两座山。她望着窗外生机勃勃的山野,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抹浅笑。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像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被阳光镀上一层金边,山尖的云雾还未完全散去,如同轻纱般缠绕在山腰,给山峦添了几分朦胧的美感。山间的树木郁郁葱葱,松树、柏树、桦树错落有致,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 “沙沙” 的声响,像是在向她招手问好。偶尔有几只山雀从枝头掠过,叽叽喳喳的叫声打破了山林的宁静,又很快消失在茂密的枝叶间。

山脚下的田地里,已经有早起的村民在劳作。李家大叔戴着草帽,正弯腰给玉米苗除草,他的动作娴熟而有力,每除草一下,便会直起身捶捶腰,然后继续劳作;不远处的田埂上,王大婶提着竹篮,正在采摘自家种的青菜,翠绿的青菜上还挂着露珠,她时不时抬头望向医馆的方向,似乎在留意着什么;几个半大的孩子在田边追逐嬉戏,手里拿着刚摘的野果,笑声清脆悦耳,顺着风传到苏瑶耳中。这些身影在田野间移动,带着泥土的芬芳与生活的气息,构成了一幅最鲜活的田园画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