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传奇故事(1/2)
她的手指轻轻拂过 “疮痈肿毒” 的注解,又想起去年夏天,村里的孩童玩耍时不小心被蚊虫叮咬,抓挠后皮肤红肿化脓,家长们急得团团转。苏瑶便用菊花捣烂,加入少量蒲公英汁,调成糊状敷在患处,每日更换两次。几天后,孩童们皮肤上的红肿就消退了,化脓的地方也渐渐愈合。这些鲜活的案例,让医书中冰冷的文字变得生动起来,也让她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医 “治未病”“辨证施治” 的智慧。
阳光渐渐移到了苏瑶的发梢,将她乌黑的头发染成了浅金色,额前的碎发垂落下来,轻轻贴在饱满的额头上。她完全没有察觉,依旧专注地研读着医书,时而微微点头,对书中的观点表示赞同;时而眉头微蹙,认真思考着书中记载的疑难病症解法;时而嘴唇微动,小声念着医书中的方剂配伍,仿佛在与古人对话。诊疗室里安静极了,只有书页翻动时发出的 “哗啦” 声,轻柔而有节奏,像是在演奏一首独特的乐曲。
不知过了多久,苏瑶才缓缓抬起头,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这时她才发现,窗外的阳光已经升到了半空,院中的槐树投下浓密的树荫,光影在地面上变幻出斑驳的图案。她轻轻合上医书,将其放在诊桌上,指尖还残留着纸页的温度。诊疗室里的墨香、草药香依旧浓郁,那些书写在医书空白处的感悟,像是一颗颗种子,终将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生根发芽,开出济世救人的花朵。
苏瑶站在诊桌旁,指尖还残留着医书纸张的温润触感,心中对中医的敬畏与热爱愈发浓烈。她深知,中医的世界远比这本医书所呈现的更加博大精深,就像广袤的星空,每一味药材都是一颗独特的星辰,每一个病症都是一片需要探索的星域,唯有不断跋涉,才能窥见其中的奥秘。
就拿手边药柜里常见的 “柴胡” 来说,看似普通的草本植物,却有着 “味苦、辛,性微寒,归肝、胆、肺经” 的复杂性味归经,既能疏散退热,治疗感冒发热、寒热往来,又能疏肝解郁,缓解胸胁胀痛、月经不调,还能升举阳气,改善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可若辨证不准,用药不当,轻则药效全无,重则加重病情。苏瑶曾遇到过一位因肝气郁结导致月经不调的年轻姑娘,起初当地的赤脚医生误用了温补的药材,反而让姑娘的症状愈发严重,胸闷胁痛的症状加剧,月经周期也更加紊乱。后来姑娘找到苏瑶,她仔细辨证后,用柴胡搭配当归、白芍、白术等药材疏肝健脾、养血调经,姑娘服药一个月后,月经周期逐渐规律,胸闷的症状也彻底消失。这件事让苏瑶更加明白,每一味药材的性味归经都不可轻视,每一个病症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复杂的病因,唯有精准辨证、合理用药,才能真正为患者解除病痛。
她的目光扫过诊桌上摆放的脉枕,想起平日里为患者诊脉时的场景。有的患者脉象浮紧,多为风寒感冒;有的脉象滑数,常伴湿热内蕴;还有的脉象细弱,往往是气血亏虚。可有时,病症的表象与脉象却不尽相同,就像上个月接诊的一位中年男子,表面上看是咳嗽咳痰,像是风寒犯肺,可诊脉时却发现脉象细数,再结合他夜间盗汗、口干咽燥的症状,才判断出是肺阴亏虚导致的咳嗽。若只看表象用药,用了辛温解表的药材,只会让肺阴愈发亏虚,病情雪上加霜。正是这些临床经历,让苏瑶更加坚定了不断精进医术的决心,她知道,只有深入钻研医学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在面对各种疑难杂症时从容不迫,才能更好地守护乡亲们的健康。
一阵微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槐树叶的清香,也勾起了苏瑶对祖父的回忆。祖父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那个总是穿着灰色长衫,戴着老花镜,在药柜前仔细抓药的老人,是她中医之路的引路人。小时候,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趴在药柜旁,看祖父为患者诊脉、开方、抓药,听祖父讲解每一味药材的故事。祖父总是一边研磨草药,一边对她说:“瑶瑶,你看这草药,看似不起眼,却能救人命。咱们做中医的,就得对每一味药、每一个病人都上心。”
祖父临终前的场景更是清晰地回荡在她的耳边。那时祖父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却依旧紧紧握着她的手,眼神坚定而恳切:“瑶瑶,咱们‘济世堂’开了几十年,靠的就是‘用心治病,诚信待人’这八个字。你要好好学,好好治,别辜负了乡亲们的信任。” 当时苏瑶强忍着眼眶中的泪水,重重地点了点头,她知道,祖父是将 “济世堂” 的未来,将乡亲们的健康托付给了她。从那以后,这八个字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她的行医之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