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延伸与补充(1/2)
她轻轻摇了摇头,将这丝疑惑记在心里,打算下次遇到类似病例时尝试调整方剂。继续往下翻,书页上出现了 “当归” 的图谱。当归的根呈圆柱形,表面黄棕色至棕褐色,顶端残留着茎基与叶鞘的残基,看起来朴实无华,可旁边的注解却将它的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苏瑶看到这里,眉头渐渐舒展,轻轻点了点头。
她想起去年春天,村里的年轻媳妇小美因产后血虚,面色苍白如纸,头晕乏力,连抱孩子的力气都没有。当时她便用当归配伍熟地黄、白芍、川芎,组成四物汤为小美调理。起初小美还担心中药味道太苦难以坚持,可服用半个月后,面色渐渐红润,精神也好了许多,特意送来一篮自家种的鸡蛋表示感谢。“当归虽能补血,但若血虚兼气虚,需加黄芪补气生血,气能生血,血能载气,二者合用方能事半功倍。” 苏瑶在心里默默补充,这是她在临床中总结出的经验,也是对医书内容的延伸。
书页继续翻动,这一次停在了 “薄荷” 的图谱前。薄荷的茎呈方柱形,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叶片呈长圆状披针形,边缘有粗大的锯齿,画师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叶片的轻薄与柔软,仿佛能闻到它清新的香气。注解中写道:“味辛,性凉,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看到 “喉痹” 二字,苏瑶的思绪又飘回了去年夏天用金银花为孩子们治疗热症的场景 —— 当时她在金银花的基础上加入薄荷,正是看中了薄荷清利咽喉的功效,孩子们服药后,咽痛的症状很快得到缓解。
她忽然想起什么,起身从书桌抽屉里取出一支精致的狼毫毛笔,笔杆是温润的竹制,笔头饱满柔软。又从旁边的笔洗中蘸了些清水,轻轻理顺笔毛,再在砚台里细细研磨墨汁。墨块是陈年的徽墨,研磨时发出细微的 “沙沙” 声,墨香渐渐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与原本的草药香、艾草香交织在一起,格外清雅。
苏瑶重新坐回书桌前,在 “薄荷” 图谱旁的空白处,快速而工整地写下新的感悟:“薄荷清利咽喉之力甚佳,然其性凉,若患者兼见恶寒怕冷,需配伍生姜少许,既能助薄荷疏散风热,又能温散风寒,避免寒凉伤正。去年夏季治孩童热症,曾用薄荷配金银花、甘草,收效甚佳,今思之,若遇风热兼湿者,可加滑石、薏苡仁,清热祛湿并举。” 毛笔在纸上行走,留下的字迹沉稳有力,笔画间透着她对医术的精益求精。
阳光渐渐西移,透过窗棂洒在苏瑶专注的脸庞上,为她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她的睫毛纤长,在眼睑下投下淡淡的阴影,鼻梁挺直,嘴唇微抿,神情认真得让人不忍打扰。额角还残留着一点淡绿色的药粉痕迹,那是早上为患者研磨草药时不小心沾上的,此刻在阳光的映照下,像是一颗小小的星辰,点缀在她白皙的皮肤上,平添了几分医者的质朴与可爱。
诊疗室里格外安静,只剩下书页翻动的 “哗啦” 声,轻柔而有节奏;毛笔在纸上书写的 “沙沙” 声,细密而清晰;偶尔还能听到窗外槐树叶被风吹动的 “簌簌” 声,以及远处村民家传来的几声鸡鸣犬吠,却更显室内的宁静祥和。空气中的草药香越来越浓,那是书中药草图谱仿佛散发出来的气息,混合着砚台里的墨香、墙角悬挂的艾草香,形成一种独特的味道,让人闻之安心。
苏瑶完全沉浸在医书的世界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浑然不觉。她时而停下来,手指在书页上轻轻滑动,嘴里小声念叨着什么,像是在背诵药方;时而拿起笔,在空白处快速记录,笔尖与纸页的摩擦声不断;时而又皱起眉头,托着下巴沉思,眼神专注而深邃。时间仿佛在这一刻放慢了脚步,阳光不再移动,风声不再喧嚣,连空气中的尘埃都似乎停止了浮动,整个诊疗室都成了她与中医智慧对话的专属空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