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清新雅致(1/2)
晨光透过窗棂,在古朴的木桌上洒下斑驳的光影,那本陪伴苏瑶多年的医书静静摊开,仿佛一位沉默却睿智的老友,等待着与她开启又一次的对话。医书的封面早已褪去了最初的鲜亮色泽,边缘处因常年的翻阅而微微卷起,甚至有些地方还细心地用米黄色的纸浆修补过,每一道痕迹都镌刻着岁月的印记,也承载着苏瑶在中医道路上一步步前行的足迹。
轻轻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墨香与草药的清香便扑面而来,那是时光沉淀下来的独特气息,让人心安。书页上的草药图谱依旧细致得令人惊叹,每一株草药的根、茎、叶、花、果都如同被赋予了生命一般,描绘得栩栩如生。就拿那株丹参来说,紫红色的根须脉络清晰,仿佛轻轻一扯就能感受到其坚韧的质地;绿色的茎干上还带着细微的绒毛,栩栩如生;顶端的紫色小花簇生在一起,每一片花瓣的褶皱都刻画得细致入微,仿佛下一秒就会有蜜蜂循着花香而来。虽然历经多年,图谱的颜色已有些褪色,原本鲜亮的绿色变得温润,娇艳的红色也添了几分柔和,但依旧能让人清晰地分辨出每一种草药的形态特征,仿佛这些草药就生长在眼前的书页之上。
图谱旁边的文字注解更是密密麻麻,字迹工整而严谨,详细记录了草药的方方面面。从生长环境来看,有的草药标注着 “生于高山之巅,喜阴凉湿润,忌强光直射”,有的则写着 “多见于河畔湿地,耐水湿,不耐干旱”,每一条描述都精准得如同亲赴实地考察一般;采收时间也划分得十分细致,“春末夏初采收茎叶,此时药效最佳”“秋末冬初挖掘根部,需注意避免损伤须根”,这些文字仿佛在指引着采药人准确地把握时机;性味归经部分更是条理清晰,“味甘,性平,归肺、脾经”“味苦,性寒,归心、肝经”,为医者辨证用药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主治病症的记录则更为详尽,从常见的感冒发热、咳嗽痰多,到复杂的跌打损伤、疑难杂症,都有着明确的记载,每一个病症后面还附带了简单的配伍建议,尽显古人的智慧。
除了原着的内容,书页的空白处还写满了苏瑶多年来的学习心得与临床经验,那是她在中医之路上不断探索的见证。翻开前面的几页,字迹还带着几分稚嫩娟秀,笔画之间略显拘谨,那是她刚接触中医时写下的。当时的她对每一种草药都充满了好奇,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便会查阅大量资料,然后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理解和疑问记录在空白处,“此处‘性味归经’尚需进一步研究,明日需向师父请教”“今日见到一株草药,形态与图谱相似,但颜色略有不同,不知是否为同一品种”。随着书页一页页往后翻,字迹逐渐变得沉稳有力,笔画之间多了几分自信与从容。有的空白处记录着她临床用药的感悟,“今日用此药配伍治疗一位咳嗽患者,患者服药三剂后症状明显缓解,可见此配伍对风寒咳嗽疗效显着”;有的则是她对经典方剂的创新思考,“原方治疗某病症效果尚可,但患者脾胃虚弱,故在此基础上加减两味药材,既能保证疗效,又能保护脾胃”。这些字迹的变化,不仅是书写的进步,更是她在行医道路上成长与进步的真实写照,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着她的汗水与心血。
苏瑶的目光缓缓移动,最终落在了一页画着 “金银花” 的图谱上。这一页的图谱格外精美,金银花的藤蔓蜿蜒缠绕,翠绿的叶子呈卵形,边缘带着细微的锯齿,叶片上的叶脉清晰可见;白色和黄色的花朵成对生于叶腋,花瓣细长而柔软,有的完全绽放,露出淡黄色的花蕊,有的则还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小巧玲珑,十分可爱。即使颜色有些褪色,也丝毫掩盖不住金银花的清新雅致。
苏瑶的指尖轻轻点在书页上,那微凉的纸张触感仿佛让她回到了过去的岁月。她轻声念出自己当年写下的批注:“金银花,夏季采收最佳,清热泻火之力甚强,然脾胃虚寒者慎用,可搭配甘草少许调和药性。” 念着念着,她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去年夏天。
去年夏天,天气异常炎热,村里的孩子们大多得了热症,一个个咳嗽咽痛,精神萎靡。起初,家长们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给孩子们吃了些西药,但效果并不理想,孩子们的病情反而越来越严重。看着孩子们痛苦的模样,家长们急得团团转,纷纷来到苏瑶的医馆求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