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清新雅致(2/2)
苏瑶看到孩子们的症状后,心中立刻有了判断。她知道,夏季天气炎热,孩子们容易受到热毒侵袭,从而引发热症。而金银花清热泻火之力甚强,正是治疗这种热症的良药。但她也没有忘记自己批注中提到的,脾胃虚寒者慎用,孩子们的脾胃功能本就较弱,直接使用金银花恐怕会对他们的脾胃造成伤害。于是,苏瑶便按照批注中的建议,用金银花搭配甘草、薄荷等药材为孩子们煎药。
为了确保药效,苏瑶亲自挑选药材。她仔细地翻看每一朵金银花,选择那些颜色鲜亮、无杂质的;甘草则挑选质地坚实、味道甘甜的;薄荷更是要新鲜,这样才能保证其清凉解表的功效。药材选好后,苏瑶又亲自上阵煎药。她严格控制着火候和煎药时间,“先武火煮沸,再文火慢煎”,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药煎好后,她还会先尝一口,确保药的味道和浓度都恰到好处,才会给孩子们服用。
孩子们起初都不太愿意喝药,那苦涩的味道让他们皱起了眉头。苏瑶便耐心地哄着他们,“喝了药,病才会好,才能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玩呀”,还会给喝完药的孩子准备一颗甜甜的糖。在苏瑶的悉心照料下,孩子们服药几天后,咳嗽咽痛的症状就明显缓解了,精神也渐渐好了起来。看着孩子们又恢复了往日的欢声笑语,家长们纷纷向苏瑶道谢,那一刻,苏瑶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与幸福感。
想到这里,苏瑶的嘴角再次露出一抹温柔的笑容,眼神也变得更加坚定。她轻轻抚摸着书页上的金银花图谱,心中感慨万千。中医的智慧博大精深,就像这医书中的每一页内容,每一种草药、每一个方剂都蕴含着古人对生命和健康的深刻理解。而要真正掌握这些智慧,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与实践。这些年来,苏瑶从未停止过学习的脚步,她不仅反复研读经典医书,还经常外出寻访名师,与同行交流经验。在临床实践中,她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对每一个病例都认真分析,力求找到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窗外的阳光越发温暖,像融化的蜜糖般漫过窗棂,穿过院中古槐浓密的枝叶,筛落下细碎的金斑,轻轻洒在摊开的医书上。那些泛黄的纸页、细致的草药图谱与工整的文字,瞬间被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色光晕,连带着书页边缘因常年翻阅而卷起的毛边,都显得格外温柔。金银花图谱旁苏瑶当年写下的批注,在光影中若隐若现,“夏季采收最佳”“脾胃虚寒者慎用” 的字迹,仿佛还带着她初学时的认真劲儿。
苏瑶没有急着合上医书,反而将书页轻轻向前翻动,指尖拂过纸页上细微的纹路,像是在与书中的智慧对话。这一页记载的是 “黄连”,图谱中的黄连根茎粗壮,呈黄褐色,叶片边缘带着尖锐的锯齿,画师甚至细致地描绘出叶片上晶莹的露珠,仿佛刚从山间采撷而来。旁边的注解密密麻麻,“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经”“主治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每一个字都透着古人辨证用药的严谨。
苏瑶的目光在 “湿热痞满” 四个字上停留许久,眉头微微蹙起,指尖无意识地在书页上轻轻敲击。她想起上个月接诊的一位老妇人,年过六旬,常年受腹胀之苦,进食后症状更甚,舌苔黄腻,脉象濡数。当时她初步判断为湿热阻滞脾胃,却在用药时犯了难 —— 老妇人脾胃本就虚弱,若单用黄连清热燥湿,恐伤脾胃阳气;可若减少黄连用量,又怕难以清除湿热。她反复斟酌,最终在黄连的基础上,配伍了干姜温中健脾,又加了茯苓健脾利湿,三药合用,既清湿热,又护脾胃。老妇人服药七剂后,腹胀明显减轻,复诊时舌苔已转为薄白。可此刻再读医书中 “黄连主治湿热痞满” 的记载,苏瑶又有了新的思考:或许当时还可加入少量陈皮理气健脾,让药力更易通达脾胃,效果会不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