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医女的大唐恋歌 > 第442章 延伸与补充

第442章 延伸与补充(2/2)

目录

不知过了多久,苏瑶终于将手中的医书翻到了最后一页。这一页没有草药图谱,只有一段古人留下的医者箴言:“医者,仁术也。仁心为先,仁术为基,方能济世救人。” 苏瑶轻声念出这段话,眼神变得格外坚定。她放下手中的毛笔,轻轻合上医书,将其小心翼翼地放回书架。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许多医书,有泛黄的古籍,也有崭新的现代中医着作,每一本都被她精心呵护,书页间还夹着她收集的干枯草药标本,有金银花、薄荷,还有当归、黄连,像是一座小小的中医宝库。

苏瑶沉浸在医书的世界里,完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窗外的天光是最好的计时器,从清晨时分带着凉意的浅金,渐渐爬升至半空,化作更加明亮耀眼的模样。起初,阳光只是温柔地搭在窗台上,像一层轻薄的金纱,轻轻覆在诊桌的一角;可不知不觉间,它已越过窗棂,漫过桌沿,将摊开的医书整个笼罩其中。书页被映照得格外清晰,连纸页上因岁月沉淀而泛出的微黄,都成了温润的底色,让那些细致的草药图谱愈发鲜活。

她的身姿始终挺拔而端正,脊背没有丝毫弯曲,双手轻轻扶着医书两侧,仿佛在面对一件无比神圣的事物。指尖偶尔会在图谱边缘轻轻摩挲,像是在触摸草药真实的脉络 —— 那是一页 “甘草” 的图谱,画师将甘草的根须画得格外细致,棕红色的主根粗壮笔直,旁生的须根蜿蜒伸展,仿佛刚从湿润的泥土里挖掘出来,还带着淡淡的土腥气;顶端的绿色茎叶舒展着,叶片上的纹路清晰得能数出脉络走向,连叶尖的细小锯齿都刻画得一丝不苟。苏瑶的目光落在图谱上,久久没有移开,仿佛能透过纸面,看到甘草在田间地头生长的模样:春末夏初,嫩绿的茎叶在风中摇曳,到了秋末,根系便在土壤里积蓄起足够的力量,等待着采药人前来采收。

手中的医书仿佛拥有魔力,将她的全部注意力都牢牢吸引。此刻她翻到的是 “茯苓” 篇章,注解里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每一个字都像是带着古人的智慧,在纸页上静静流淌。苏瑶的眉头微微蹙起,不是困惑,而是陷入沉思的专注 —— 她想起前几日接诊的一位中年男子,常年受失眠困扰,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白天则精神萎靡。当时她辨证为脾虚湿盛、心神不宁,便在方剂中加入了茯苓,没想到服药不过三剂,男子便说睡眠好了许多。可此刻再读 “宁心” 二字,她又有了新的思考:或许当时可搭配少量远志,既能增强宁心安神之力,又能交通心肾,让药效更上一层楼?她下意识地抬起手,想要去拿笔记录,手指在空中顿了顿,又轻轻落下 —— 还是先把整章内容读完,再慢慢整理感悟,不能打断此刻连贯的思路。

外界的一切喧嚣都被隔绝在外,哪怕院外偶尔传来村民路过时的谈笑声,或是田间耕牛的哞叫,都像是隔着一层厚厚的屏障,传不进这小小的诊疗室。整个空间里,只剩下她与这本承载着千年医学智慧的典籍,还有空气中弥漫的淡淡气息 —— 除了熟悉的草药香,此刻又多了几分纸张的陈旧气息与墨香,三种味道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让人安心的氛围,仿佛时间都在这里放慢了脚步。

阳光继续升高,透过窗棂间的缝隙,在医书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随着微风拂动槐树叶,光斑也轻轻晃动,像是在书页上跳跃的小星星。苏瑶翻到 “菊花” 图谱那一页,目光瞬间被吸引。图谱中的菊花正值盛放,白色的花瓣层层叠叠,围绕着黄色的花蕊,有的花瓣舒展,有的微微卷曲,画师甚至细致地画出了花瓣上细微的纹路,仿佛能感受到花瓣的柔软;叶片呈卵形,边缘带着深裂,叶脉清晰可见,透着勃勃生机。旁边的注解写道:“味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

看到 “平肝明目” 四个字,苏瑶的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她想起村里的李奶奶,前阵子总说眼睛干涩、看东西模糊,尤其是迎风时,眼睛还会流泪。苏瑶便让李奶奶用菊花泡水喝,还搭配了少量枸杞,叮嘱她每日饮用。没过多久,李奶奶就特意来医馆道谢,说眼睛舒服多了,看东西也清晰了不少。“菊花虽能明目,但若肝肾阴虚较重,单用菊花效果有限,需配伍枸杞、女贞子等滋补肝肾之品,方能标本兼治。” 苏瑶在心里默默补充,这是她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也是对医书内容的延伸与补充。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