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素心传 > 第85章 茉莉沁心

第85章 茉莉沁心(1/2)

目录

王老爷没再说什么,由老周扶着往外走。藏青缎袍的下摆扫过门槛时,带起一阵微尘,在夕阳的光里浮沉。那袍子看着挺括,实则袖口磨出了毛边,针脚在光线下看得分明,是被无数次浆洗后才磨出的毛糙;后颈处还补着块不太显眼的补丁——是上周老周给他缝的,用的是他孙女穿旧的月白布,布面上还留着淡淡的栀子花香皂味,那是老周孙女最爱的牌子。

他的脚步有些踉跄,不是醉后的虚浮,是实打实的沉。每一步踩在青石板上,都发出“咚”的闷响,像老钟的摆锤砸在心头。老周扶得紧,指节因为用力泛白,指尖几乎要掐进他胳膊的肉里,他却浑然不觉,枯瘦的手在拐杖柄上攥出几道白痕,指节泛白,青筋在松弛的皮肤下凸起,像要把那紫檀木柄捏碎。走到门口那株老槐树下,他忽然停住,喉结上下滚了滚,喉间发出微弱的哽咽声,半晌才背对着我闷声道:“……当年码头那事,对不住。”

声音轻得像风吹过槐树叶的沙沙声,却像块棱角锋利的石头,“咚”地砸进我心里。我望着他佝偻的背影,那背影比八年前矮了半截,脊梁骨像被抽去了主心骨,松垮地塌着;头发白得像落满了霜,几缕乱发粘在汗湿的颈窝,沾着细碎的槐花瓣——方才路过槐树时,一阵风落下来的。恍惚间,忽然想起那个深秋。

那年沈砚之刚在烟雨楼唱红了《采莲曲》,嗓子亮得像浸了晨露的玉簪,一开口就能让满堂的喧嚣都静下来。码头上的货运行头头赵三,见自家公子在烟雨楼的风头被沈砚之盖过,心里憋着气,就捏造假证,说沈砚之偷了漕运的翡翠摆件。那摆件是知府大人托漕运送的贺礼,翠绿通透,值百两银子。

王老爷那时是码头总领,正春风得意,穿着簇新的孔雀蓝官袍,袍子上的金线在阳光下晃眼,坐在八抬轿里,轿帘绣着“一帆风顺”的纹样。听完赵三的谗言,他连眼皮都没抬,只冷冷丢下句:“一个卖唱的穷酸,也配我亲自审?关货舱里,饿三天,看他还敢不敢嘴硬。”

我跪在码头的青石板上,石板被秋阳晒得发烫,烫得膝盖生疼。额头磕得淌血,血珠滴在他轿帘的金线绣纹上,晕成小小的红点,像落在金箔上的朱砂。“求大人明察!砚之不是那样的人!”我喊得嗓子都劈了,每一个字都带着血腥味,他却只掀了掀帘子,露出双冷漠的眼,眼白上布满红血丝,大概是前一晚喝了酒。“滚开,别脏了我的地。”他说这话时,轿夫正抬着轿子准备走,轿杆压得“咯吱”响。

后来是沈砚之的师父,那个瞎了眼的老琴师,拄着拐杖摸遍了半个扬州城。他先是摸去赵三的货行,被护院推倒在泥水里,沾了满身的臭烘烘的污泥;又摸去知府衙门,被门房用棍子赶出来,额角磕在石狮子上,淌了血;最后摸到城西的“闻音阁”,把祖传的“焦尾”古琴当了银子。那琴是他师父传给他的,琴身上刻着“知音”二字,边角都被摸得包浆发亮。

赎金凑够那天,沈砚之被两个差役抬回画舫。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青布衫,衫角破了个洞,露出瘦得硌人的髋骨。嘴唇干裂得像块枯木,裂开的口子渗着血,被他用舌头舔得发黑;颧骨上印着清晰的指印,青紫色的,是差役打的;手腕上还留着麻绳勒出的红痕,像条丑陋的蛇。可他看见我,却还扯着嘴角对我笑,声音哑得像破锣:“云袖,不疼,你给我弹段《采莲曲》,就不疼了。”

我抱着他哭,眼泪落在他的伤口上,他倒吸一口冷气,却还拍着我的背说:“哭什么,我这不是好好的嘛。”那天的月光特别冷,透过画舫的窗,照在他脸上,把他的脸映得像张白纸。

此刻老槐树的叶子沙沙作响,像在替过往的岁月叹息。王老爷的肩膀微微耸动,后颈的补丁随着动作轻轻晃,月白布在藏青缎袍上显得格外扎眼。他像是在极力忍着什么,胸口起伏得厉害,喉结又滚了滚,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哽咽:“……李公子走后,我总想着,得让活着的人,多听点像样的曲子。可我这性子,倔了一辈子,总把好的说成坏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