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奇异乡村 > 第337章 研学游里的传承微光

第337章 研学游里的传承微光(1/2)

目录

“草药研学游”的招牌在奇异乡村挂起后,周末的村子热闹得像赶大集。背着画板的学生、举着相机的家庭、戴着手链的都市白领,顺着飘着草药香的小路走进村子,夏晚晴和青年传承者们忙得脚不沾地,却也在人来人往中,发现了传承新的打开方式。

首批研学游客里,有个叫朵朵的城里小姑娘,刚到互助圃就噘着嘴:“这些草长得灰扑扑的,一点都不好看,还不如游乐园好玩。” 她妈妈尴尬地解释:“孩子被惯坏了,就想来体验新鲜,没想到……” 夏晚晴却不着急,拉着朵朵蹲在“蝶影草”前:“你看这花瓣,像不像蝴蝶翅膀?轻轻碰一下,它会散发安神的香味呢。” 她摘下一片叶子,让朵朵闻,又讲起神农尝百草时,如何发现花草灵性的故事。

没想到朵朵眼睛亮了:“真的有灵性吗?那它会说话吗?” 夏晚晴笑着说:“它的‘话’藏在叶子里、花香里,你用心听,就能听懂。” 那天下午,朵朵跟着夏晚晴采艾草、学编草药香囊,临走时抱着自己做的香囊,认真地说:“晚晴姐姐,我听懂了,这些草在说‘要好好爱护它们’!”

可研学游也不全是温情。有个自诩“养生达人”的游客,不听劝阻,私自采摘互助圃的“发烧草”,还说“乡下草药不值钱,采几株怎么了”。青年传承者小林上前理论,反被怼“小题大做”。夏晚晴赶来后,没有指责,而是带游客去看“草药银行”里的种子标本:“这草在非洲快绝迹了,我们花了半年才种活,每一株都连着那边部落的希望。传承不是‘随便采’,是‘懂珍惜’。” 游客看着标本旁非洲孩子的感谢信,脸涨得通红,主动道歉并赔偿。

研学游中有个“乡村草药博物馆”环节,村民们捐出了祖辈传下的老物件:老药碾子、刻着草药图谱的木箱、甚至还有一本泛黄的《草药歌谣集》。一天,来研学的历史系教授李老师,盯着那本歌谣集看了半晌,突然激动地说:“这歌谣的韵律,和我在敦煌文书里见过的唐代草药歌很像!”

他指着其中一句“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解释道:“这讲的是茵陈的采摘时机,唐代文献里也有类似记载,说明你们的草药知识,可能从千年前就传下来了!” 夏晚晴赶紧请李老师帮忙解读,发现歌谣里藏着大量草药生长周期、炮制方法的密码,甚至有几句提到“海上来草,山地生根”,暗示古代就有海外草药传入。

这个发现让大家兴奋不已。秦轩立刻联系马库斯,把歌谣拓片发过去,没过几天,马库斯回信:“我们部落的古老歌谣里,也有‘东方草籽,随风过海’的句子!” 夏晚晴看着两段跨越时空的歌谣,突然明白:研学游不仅是“向外输出”,更是“向内挖掘”,这些老物件里藏着的,正是传承最鲜活的证据。

青年团队不满足于单纯的研学讲解,想让传承更“潮”。学设计的小苏,把草药图谱印在T恤、帆布包上,成了研学游的爆款文创;爱拍视频的阿杰,用镜头记录互助圃的日常,发在网上,标题叫《乡下草能救非洲娃?这才是真·治愈系》,意外收获百万播放,不少网友留言“想来当志愿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