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奇异乡村 > 第337章 研学游里的传承微光

第337章 研学游里的传承微光(2/2)

目录

最大胆的是小林,他提议搞“草药露营夜”:“让游客住帐篷,听着虫鸣学认夜生草药,再用草药鼓点讲故事,肯定有意思!” 第一次露营夜,夏晚晴还担心出岔子,没想到游客们围着篝火,听老猎户讲“接骨草救险”的故事,跟着马库斯学敲草药鼓,连城里来的孩子都敢伸手摸夜露沾湿的草药叶。

有个参加露营的中学生,回去后写了篇作文《会说话的草》,获了奖,文中写道:“在乡下,草不只是草,是爷爷的药箱,是非洲孩子的希望,是我们该守护的朋友。” 夏晚晴把作文贴在博物馆墙上,看着青年们眼里的光,知道传承正在以他们的方式“破圈”,走进更多年轻人心里。

研学游带来了新的连接。夏晚晴和青年们发起“草药笔友”活动,让奇异乡村的孩子和马库斯部落的孩子结对,通过书信分享草药故事。村里的留守儿童丫丫,收到非洲孩子阿米娜的信,信里画着她和妈妈种“发烧草”的样子,还夹着一片晒干的草叶。丫丫捧着信,第一次知道“原来草能让远方的小伙伴笑起来”,她把自己种的薄荷叶晒干寄回去,附言:“这草闻起来凉凉的,能让你夏天不热。”

马库斯带着部落孩子的回信来访时,带来个更大的计划:“我们想建‘中非草药小学’,教孩子们认识草药、学保护自然,你们能帮忙设计课程吗?” 夏晚晴立刻答应,和青年团队一起,把《草药歌谣集》里的知识编成漫画教材,还录了村民和孩子们唱的草药歌,刻成光盘寄过去。

当看到马库斯发来的视频——非洲孩子跟着视频唱着奇异乡村的草药歌,手里捧着丫丫寄的薄荷叶,夏晚晴突然觉得,传承最动人的不是“有多古老”,而是“能让多少心连在一起”。

年底,研学游总结会上,夏晚晴看着厚厚的留言本:有游客说“重新认识了乡村的智慧”,有孩子写“想当小神农”,有老人感慨“想起了小时候奶奶的草药香”。李教授带来了更重磅的消息:他根据歌谣集和敦煌文书的比对,考证出奇异乡村所在的区域,可能是古代“海上草药之路”的陆上节点,“那些‘海上来草’,说不定就是从这儿传到内陆的!”

这个结论让乡村沸腾了。村民们看着祖辈传下的老物件,突然明白自己守着的不只是“乡下草药”,是一条连接古今、贯通中外的传承脉络。夏晚晴站在“百草之心”前,看着研学游带来的热闹、青年们的创新、跨国笔友的书信,还有老人们脸上的骄傲,突然想起神农尝百草时的身影——他当年走过的路,不也是这样,一步一步,把微光汇聚成照亮后世的光吗?

跨年那晚,村里举办了“草药灯光节”,互助圃的草药间挂起彩灯,孩子们举着自己做的草药灯笼,跟着草药鼓点跳舞。夏晚晴望着漫天灯火,和秦轩、青年们相视一笑。她知道,研学游只是开始,那些从奇异乡村走出去的草药故事、那些走进来的好奇目光,正在把传承的微光,汇聚成更亮、更远的光,照亮属于未来的、生生不息的传承之路……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