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 第476章 商议婚宴细节

第476章 商议婚宴细节(1/2)

目录

林向安见状,立刻加快步伐,在对方行礼前便稳稳托住他的手臂。

随即后退半步,向李砚之、李望之行了一个揖礼:“两位世叔折煞晚辈了!劳动尊长亲迎,晚辈如何敢当?”

他这一揖,也算给足了李家面子。

见林向安如此给面子,李砚之含笑还礼,语气愈发亲切:“贤侄如今是天子门生,翰林清贵,礼不可废。府中已备好清茶,快请入内叙话。”

旁观的李望之看着这一幕,心底五味杂陈。

当初他还暗嘲四房眼光短浅,竟将女儿许配名不经传的商贾之家。

谁知转眼间对方竟出了个状元郎!

虽满心不是滋味,却不敢怠慢。

毕竟李伯之特意来信嘱咐,要借状元之势提升家声,须得全力配合。

众人穿过庭院步入花厅。

此番景象与昔日林远独自登门时已大不相同。

随行仪仗规格更高,李家族人眼中的敬重也更为真切。

回想当初他和兄长,还有三姨父王四顺同来时,三房那副居高临下的姿态,再看今日这般前倨后恭,当真令人感慨。

不过那时,林向安不在,林家总归是觉得高攀了。

如今再来,也算是扬眉吐气。

在花厅简单寒暄后,便移步道书房商议正事。

李家子侄散去,李望之、李砚之带着林向安、林桥二人引至书房。

主次落座,侍女奉上明前龙井,茶香袅袅间,寒暄不过三两句。

待下人尽数退去,林向安便从容开口:

“今日登门,是为家兄与贵府千金婚事。

此前与李伯之大人议定,婚宴设于杭州。

如今吉日将近,诸多细节还需二位世叔主持大局。

晚辈等人,必当倾力配合,唯马首是瞻。”

李砚之闻言,眼中精光微闪。

这“主持大局”是名,“倾力配合”才是实。

他捻须一笑,只接虚名:“贤侄言重了。李家嫁女,自是分内之事。能得状元公亲自主持,已是颜面有光。我们两家,共襄盛举便是。”

“既如此,晚辈直言。”

林向安声音平稳,却字字清晰。“此番婚宴,当跳出两家私谊。

须以‘林家娶妇,李家嫁女’之名,成‘浙省佳话,两家联辉’之实。

抚台、藩台、臬台、学政诸位大人,乃至杭州知府,皆应到场,方显气象。”

李砚之与李望之对视一眼,难掩惊诧。

他们原以为只是寻常联姻,不想林向安格局如此恢宏。

以庶女之婚,邀遍省城高官,纵有李家名帖,也恐...

“请动这几尊真神,恐非易事。”李砚之沉吟道,“纵有我李家名帖……”

“此事,”林向安从容截过话头,“二位世叔无需劳心。”

“请柬由晚辈与李家联名出具。届时,晚辈当亲持请帖,登门拜请诸位宪台。想来各位老大人,会予我这个翰林后进几分薄面。”

林向安语气平和,却已将最棘手的官场应酬一力担下。

李望之与李砚之对视一眼,心中既惊且安。

此子年仅十七,处事竟如此果决周全,不愧是新科状元!

林家算是凭他一己之力,快速崛起。

林向安随即取出一份名录呈上:

“世叔,这是晚辈草拟的邀客名单,除两家亲眷外,省内诸位宪台与清望乡绅皆在其列。请您过目,看看可需增补?”

李砚之细览名录,不禁动容。

名单不仅囊括浙江官场顶尖人物,所列士绅亦皆是清流雅望,足见林向安思虑之密、人脉之广。

“贤侄考虑周详。”

李砚之将名单递予李望之传阅,赞许之色愈浓,“这些贵客莅临,不仅是两家之荣,更是杭城一段佳话。”

“世叔过誉。”林向安谦道,“婚礼诸多庶务,还需仰仗世叔与各位长辈主持。晚辈年轻识浅,若有疏漏之处,万请指点。”

谈及最敏感的费用时,林向安语气愈发恳切:

“二位世叔,晚辈尚有一事需直言。婚礼一应开销,理当由我林家承担。”

见李望之欲言,他抬手轻止,续道:

“其一,桥哥为我兄长,长兄如父,我为之操办,责无旁贷;

其二,岳家已备厚嫁,此乃疼爱千金之心,林家感激不尽,岂能再让贵府破费?

其三——”

他声音转沉:“若动用岳家银钱,外人反倒要笑话我林家缺乏担当,更会看轻了小姐。恳请二位世叔,成全晚辈这份心意。”

虽则林向安执意承担全费,李家自不会真让林家独力支撑。

但这个态度,必须说得清清楚楚。

李望之未曾料到这位少年状元竟有如此气魄,不禁抚掌慨叹:

“贤侄思虑缜密,胸襟开阔。既如此,老夫便愧领盛情了。”

两大要事既已落定,书房气氛顿时松快。

后续事宜的商谈便如行云流水般顺畅。

“府内布置、婚仪流程、本地人员调度,这些繁琐事务非李家莫属。世叔家经验老道,晚辈全然放心。”

林向安从容将具体执事之权交付李家,随即话锋一转:

“至于迎亲仪仗、贵宾接待与安全护卫,则由晚辈遣人协理。定要办得风风光光,更要确保万无一失。”

李砚之闻言抚掌:“好!老夫这就指派得力管家,与贤侄的人手对接。”

此番安排,既尊重了李家的主场之权,又确保了林家作为姻亲的主动地位,可谓相得益彰。

随后双方细商婚宴流程、席面规格、宾客座次等事宜。

李砚之对林向安所提方案多从善如流,偶有异议亦是温言相商。

*

诸事商议既定,时近午时,林向安便于李府书房展纸研墨,亲撰请帖。

挥毫间,他在帖末并书“愚侄林向安”、“姻晚生李砚之”二人名讳,朱砂小印端端正正钤于姓名之下。

此时只先写需以他名义相邀的几位高官请帖,这些是由他亲自出面送请柬。

至于余下诸帖待返驿馆后再行备齐,届时要由林桥亲自登门奉上。

墨迹方干,未及告辞,李砚之已含笑相阻:

“贤侄万勿推辞,家父听闻状元公莅临,特命厨下备了家常便饭,定要留您用了午膳再走。他老人家稍后也要亲自来见。”

见对方诚意拳拳,林向安略作思量便从容应下:

“如此,晚辈便恭敬不如从命了。”

宴设小花厅,虽非盛席,然肴馔精致,时鲜满案,足见用心。

席间,李老太爷由李望之搀扶缓步而来。

老人家虽年高颐养,精神矍铄,声音缓慢却自带一家之主的威仪:

“人老了,腿脚不便,有失远迎,还望状元公海涵。”

林向安即刻避席,深深一揖:“老太爷折煞晚辈了!本当是晚辈登门叩谒,反劳动您老大驾亲临,心中实在惶恐难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