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 第476章 商议婚宴细节

第476章 商议婚宴细节(2/2)

目录

“坐,坐,到了这儿就跟在家一样,不必拘礼。”

李老太爷慈和地摆摆手,目光在他身上停了片刻,满是欣赏:“好,真是英雄出少年!林家出了个人物啊。”

“老太爷过奖了……”林向安微微欠身。

他年少却不轻狂,言谈间又懂得体察长辈心意,李老太爷越看越是喜欢。

老人家关切地问起他的亲事,林向安从容应对,只推说兄长婚事在即,实在无暇顾及。

这顿家常便饭,就在这样温馨融洽的气氛中过去了。

宴毕,林向安方诚恳告辞。

出得李府,他本欲即刻前往各衙门投帖,因午宴耽搁,行程愈紧,遂决定先返驿馆,待明日辞行时一并奉上。

刚踏入驿馆,他便问:“宋学士与山长可曾回复?”

“均已答允,稍晚便至。”

驿丞忙禀。

他微松口气,一面命人将准备好的茶点备上,一面更衣整冠,静候接下来的答谢茶会。

*

午后申时,杭州吴山驿内一处临水的轩馆。

水风穿廊,带来荷塘的丝丝凉意。

馆内窗扉洞开,临水一侧的竹帘半卷,光影斑驳。

一张花梨木大画案上,素白瓷瓶里插着几枝新采的莲蓬,一旁的红泥小炉上,银壶正咕嘟咕嘟地冒着蟹眼泡,茶香氤氲。

林向安一身靛蓝直裰,玉簪束发,早早便在馆外迎候。

他并未穿官服,此刻的他,不似翰林修撰,更像一位温文尔雅的主人。

“宋老先生,张山长,二位前辈拨冗莅临,学生感念不尽。”

林向安执礼时身子微躬,姿态端正。

这一声“老先生”,既尊年德,又避座师之名,分寸恰到好处。

随后到的八九位士绅,或是文坛耆宿,或是商会领袖,林向安也一一拱手。

简短寒暄认识后,便邀请众人落座。

众人依序入座,并无严格主次,只是自然而然地请学政与山长坐了上首。

侍立的随从悄无声息地斟茶。

待众人入座,林向安率先举盏,目光扫过在场众人,言辞恳切:

“向安此番归乡,行程匆促,未得与诸位前辈深谈,常以为憾。今日幸得雅集,唯以清茶一盏,敬谢杭州父老厚爱。”

清茶入盏,话题便从龙井的“色翠香郁”自然地蔓延开来。

茶过一巡,宋道衡抚须笑问:

“景行在翰林院观政,当知经史为本。如今学子多困于章句,不知朝中诸公对此有何高见?”

林向安微微倾身:

“宋老先生所言切中时弊。学生在翰林见学士们批阅文章,最重根底。

尝闻周学士言:

制义如舟,学问如海,有舟无海,终难行远。

正与老先生平日教诲相通。”

他将翰林院周文渊的见解与宋学政的理念巧妙相连。

听得宋学政频频颔首。

张山长接过话头,笑问得更深:“老夫近来重读 《二程遗书》 ,于‘知是知此事,行是行此事’之论常读常新。不知景行如何看待知行之辨?”

馆内顿时静了下来,众人都凝神以待。

林向安沉吟片刻,从容应道:

“张山长此问,直指核心。

学生浅见,譬如治学,‘知’是明晓经义‘行’是躬身实践。

若只知不为,如观棋谱而不落子;

若只行不知,似盲人骑瞎马。

程子所言,旨在阐明知行本为一体,如影随形。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相比于之后的《朱子理学》,二程遗书里的内容,更

二程是指程颢、程颐,他们是理学的奠基人。

朱熹的学说,正是在继承和发展二程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更接近。

知行本为一体,如影随形。

林向安话音方落,满座皆露赞赏之色。

一位致仕的郎中击节叹道:“好个‘观棋谱而不落子’!状元公此喻,可谓尽得精要。”

张山长更是抚掌笑道:“妙极!今日闻此妙喻,当浮一大白。”

竟真的举茶一饮而尽。

茶过三巡,宣纸已在画案上铺就如雪。

一位身着杭绸的士绅含笑提议:“今日盛会,不可无记。还望状元公赐下墨宝,以志雅集。”

林向安谦辞不过,遂走至案前。

他执笔如执玉,凝神片刻,忽而腕底生风。

但见八个雄健雅逸的大字破空而出:

湖山毓秀,文脉流芳。

落款:归杭与诸公雅集,林向安谨书。

朱印轻钤,如红梅缀雪。

这八字既赞钱塘山水之灵,更寓文化传承之志,情致与理趣相得益彰。

科举考试那么看重字迹,其实很有道理。

士子一朝登第,便不免各类酬酢。

官衙匾额需题,碑铭记述待写,甚至朋友间的书信往来等等。

若字迹拙陋,非但有失体统,更恐贻笑士林。

就比如,北宋名相富弼,他写给自己儿子上司的《儿子帖》因为书法精湛而被对方留存下来,后来成为了书法珍品。

因其走后门的尴尬、艺术的魅力以及戏剧性的流传经历,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趣闻。

如今经历这么多,林向安越发体会真切了。

*

暮色渐合,众人虽面含不舍,却都知趣地起身告辞。

林向安温然颔首,侍从遂捧上一方锦匣。

匣中整齐叠放着京城琉璃厂精刻的《通鉴纲目》,锦面生辉,墨韵犹存。

“陋室清茶,承蒙诸位长者不弃。”他执礼相送,“他日若过京华,务请赐知,必当扫径烹雪,再续今日之约。”

亲自将众人送至驿馆月洞门前,一一揖别。

驿馆重归寂静。

这场恰到好处的清谈,不仅周全了礼数,却在江南士林的心中,为这位少年状元印下了一道清雅而不失深重的印记。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