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三个月过去,第一阶段成功了!(1/2)
时间,悄然滑过。
春去夏来,当后山基地里的第一批白杨树抽出嫩绿的枝丫时,三个月已经过去了。
……
“轰隆隆——”
重型锻造车间内,一万两千吨水压机的巨大轰鸣声,仿佛能将人的五脏六腑都震得移位。
空气中弥漫着金属灼烧的刺鼻气味和机油的芬芳。
孙振华站在巨大的操作台前,双眼死死地盯着观察窗内那块被烧得通红的巨大钢锭。
他的额头上布满了汗珠,身上的蓝色工装早已被汗水浸透,紧紧地贴在背上。
但他浑然不觉,所有的心神,都凝聚在了那块钢锭之上。
“温度850,符合要求!”
“压力上升至9000吨,稳定!”
“开始锻压!”
随着他一声令下,巨大的水压机发出一声沉闷的咆哮,缓缓下压。
那块重达数十吨的钢锭,在万吨巨力之下,仿佛成了一块柔软的面团,被一点点地塑造成型。
火星四溅,映红了车间里每一个人的脸庞。
这,就是A508-III型钢。
一种专门用于制造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特种钢材。
在白杨给出的工艺规程指导下,孙振华带领他的团队,奋战了整整九十天,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终于在今天,成功冶炼并锻造出了第一块合格的样品!
“停!”
当钢锭的尺寸与图纸上的数据完全吻合时,孙振华嘶哑地喊道。
水压机缓缓抬起,一块初具雏形的筒节锻件,带着炙热的红光,静静地躺在那里,像一个刚刚降生的巨人。
车间里,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灼灼地看着那件作品。
片刻之后,不知是谁先带头,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发!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孙总工,我们干出来了!”
几个年轻的工程师,激动得抱在一起,又哭又笑。
孙振华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浑身的力气都被抽空了。
他靠在冰凉的控制台上,看着那件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作品,眼眶也有些湿润。
三个月,仅仅三个月!
他们就走完了国外顶尖钢铁企业需要三到五年才能走完的路!
白所长给的那些文件,简直就是神谕!
他正感慨着,车间门口,一个沉稳的声音响了起来。
“干得不错,老孙。”
孙振华猛地回头,只见白杨正站在那里,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
“白所长!您怎么来了?”孙振华连忙擦了擦手,快步迎了上去。
“我来看看我们的‘金钟罩’。”白杨的目光越过他:“A508-III钢的性能测试数据我看了,非常完美。”
“下一步,就是窄间隙埋弧焊的工艺评定,你们要尽快拿出焊接试板,进行全面的力学性能和无损探伤检验。”
“是!保证完成任务!”孙振华挺直了胸膛,大声回答。
从锻造车间出来,白杨又走进了隔壁的一栋二层小楼。
这里是顾延年教授的热工水力实验室。
与锻造车间的喧嚣不同,这里安静得只能听到计算机主机风扇的嗡嗡声,和打印机“咔哒咔哒”的工作声。
顾延年和他的团队,正围在一台大型计算机的终端前,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流。
“顾教授。”白杨轻声喊道。
“哎,白所长!”顾延年回过神来,看到白杨,立刻兴奋地摘下老花镜,拿起一沓刚刚打印出来的、还带着油墨温热的穿孔纸,激动地说道:“您快看!出结果了!”
“THERMAL-1程序,我们已经跑通了第一版的堆芯稳态计算!这是模拟出的燃料棒表面温度分布云图,还有冷却剂的流速场分布!”
白杨接过那沓厚厚的打印纸,仔细地翻阅起来。
纸上,是用不同字符打印出的、密密麻麻的模拟图形。
“误差率控制在了多少?”白杨问道。
“我们用国际上公开的几个实验堆数据进行了校核,最大误差不超过5%!这……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精度!”顾延年的声音都在颤抖。
他搞了一辈子反应堆热工,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了。
这意味着,他们拥有了一双“火眼金睛”,可以清晰地“看”到反应堆内部任何一个角落的能量流动。
过去那些需要耗费巨资、耗时数年才能完成的实验,现在只需要在计算机上敲几行代码,几天之内就能得到结果!
这是对传统研发模式的降维打击!
“5%还是太高了。”白杨却微微皱了皱眉,“我们的目标,是把误差控制在2%以内。算法模型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特别是湍流模型和两相流模型的部分,你们要重点攻关。”
“是!我们马上组织人手,进行算法优化!”顾延年非但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兴奋了。
白杨的要求越高,说明他对这个程序的期望就越高,也证明了这个工具的潜力,远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巨大!
告别了干劲十足的顾延年,白杨的最后一站,是钱丽萍的仪表与控制系统实验室。
一进门,他就看到钱丽萍正带着几个工程师,围着一个搭建起来的简易测试台。
测试台上,一块布满了芯片和导线的电路板,通过各种线缆,连接着几十个闪烁着红绿光芒的指示灯。
“……3号输入模块断线测试,开始!”钱丽萍冷静地下达指令。
一个工程师用镊子,小心翼翼地拔掉了一根信号线。
瞬间,测试台上的一个红色故障灯亮起,同时,蜂鸣器发出了急促的警报声。
“主控系统A检测到3号模块故障,自动切换至冗余模块B,系统逻辑运行正常!”另一个负责监控的工程师大声报告。
“在线热插拔测试,开始!”
工程师将刚刚拔掉的信号线,重新插回了备用接口。
红色的故障灯熄灭,蜂鸣器停止了鸣叫。
“冗余模块B信号恢复,系统自动切换回主模块A,切换过程无扰动,数据无丢失!”
“好!”钱丽萍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
她转过身,看到了门口的白杨,有些不好意思地推了推眼镜:“白所长,让您见笑了,还只是最基础的冗余容错功能测试。”
“这已经不是‘基础’了。”白杨走上前,仔细地端详着那块凝聚了无数心血的电路板,“能在三个月内,就拿出DCS系统的硬件原理样机,并且成功实现了双机冗余和在线热插拔,你们的进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他指着电路板上一颗不起眼的芯片问道:“这就是你们基于‘软件异构’思想,用两种不同语言编写的反应堆保护系统(RPS)逻辑芯片?”
“是的。”钱丽萍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们用了两组人,一组用汇编,一组用我们自己改进的PL/M高级语言,分别开发。”
“现在这两块芯片已经可以同时运行,相互校验了。一旦任何一方的计算结果出现偏差,就会立刻触发安全停堆逻辑。这种设计,从根本上杜绝了共模故障的风险!”
白杨满意地点了点头。
压力容器的“金钟罩”、热工水力的“火眼金睛”、仪控系统的“大脑神经”……
三大核心战役,在短短三个月内,都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
这标志着,909工程的第一阶段——关键技术原理验证与实验室攻关,已经取得了圆满成功。
……
又过了几天,当第一阶段所有攻关小组的总结报告都摆在白杨的办公桌上时,他终于给自己放了半天假。
他没有回家,只是泡了一杯浓茶,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闭上眼睛,静静地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
这三个多月,他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
大脑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状态,精神也一直紧绷着。
此刻,看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树木,听着远处传来的蝉鸣,他才感觉到了一丝疲惫。
但这种疲惫中,更多的是一种巨大的、沉甸甸的成就感。
“咚咚咚。”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请进。”白杨睁开眼。
门开了,周部长的身影出现在门口,他的身后还跟着秘书小李。
“老周?您怎么来了?”白杨连忙起身。
“我来看看我们的总指挥啊。”周部长笑着走了进来,目光在白杨略显憔悴的脸上停留了片刻,眼神里闪过一丝心疼,“看你这样子,是该好好歇歇了。”
“坐。”白杨给周部长倒了杯茶。
“我不是来听你客套的。”周部长摆了摆手,开门见山地问道,“第一阶段的工作,怎么样了?”
他的语气很平静,但白杨能听出那平静之下,压抑着的巨大期待。
这三个月,周部长一次都没有来过909所,甚至连一个电话都没有打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