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超级项目启动,一切都为其服务和准备!(2/2)
这些设计理念,比她在鹰酱国期刊上看到的最新概念,还要先进至少十年!
更让她震惊的是,在RPS的设计中,白杨明确提出了“软件异构”的思想。
即用两套不同的开发团队,使用两种不同的编程语言,开发功能完全相同的两套保护软件,同时运行,相互校验。
这……这简直是天才般的构想!
它能从根本上杜绝因软件设计缺陷或“共模故障”导致整个保护系统失灵的风险!
钱丽萍感觉自己的大脑在嗡嗡作响,她引以为傲的专业知识体系,在白杨这份设计方案面前,被彻底颠覆,然后以一种更先进、更科学、更安全的方式,重新建立了起来。
接下来,白杨逐一念出名字,将“七项关键技术攻关”的任务,分派给了冶金部的老李、沈飞的刘建宁等各个领域的负责人。
锆合金包壳制造、主泵水力模型、蒸汽发生器U型管弯制、核燃料元件设计……
每一个接到任务的人,都同时领到了一份厚厚的、凝聚着白杨心血的“答案”。
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
只剩下此起彼伏的、粗重的呼吸声,和纸张被快速翻动的“哗哗”声。
所有人都被自己手中的文件给彻底镇住了。
他们终于明白,白杨那句“我们不是来讨论‘能不能’,而是来讨论‘怎么干’”的底气,从何而来。
他不是在画一张大饼,他是真的已经将通往山顶的每一条路,都勘探得清清楚楚;
将路上可能遇到的每一个坑,都提前填平了!
他们要做的,不是在黑暗中摸索,而是在一张无比清晰的地图指引下,奋勇前行!
“好了,任务已经明确。”白杨的声音将众人从震惊中拉了回来。
“从现在起,各个战役、各个攻关小组,立刻行动起来。办公地点和实验场地,林慧会给大家安排。”
“需要什么人,需要什么设备,需要什么材料,直接打报告给我,我来协调。”
“我只有一个要求,”白杨的眼神变得无比锐利,“图纸上、文件里写的每一个字,都必须百分之百地实现!我不希望看到任何的妥协和折扣!”
“现在,我宣布,909工程,正式启动!”
“行动!”
……
与此同时,距离909研究所几十公里外的第一机械工业部大院,一间气氛严肃的会议室里,一场小范围的保密会议,也正在进行。
主位上,坐着的正是周部长。
他的面前,没有摆着保温杯,只有一杯已经凉透了的浓茶。
他的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桌面,目光沉静地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
参加会议的,都是第一机部的核心司局级**,掌管着计划、财务、人事、基建等各个关键部门。
“同志们,今天请大家来,是为了一件事。”周部长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份量。
“前几天,上面批准了一项代号为‘909’的绝密工程。这个工程的意义,我就不多说了,我只告诉大家八个字——国之重器,立国之本。”
会议室里的空气,瞬间凝重了几分。
在座的都是老人,他们太清楚这八个字背后意味着什么。
上一次听到类似的定性,还是在二十多年前。
“这个工程,由白杨同志挂帅总负责。他的研究所,直接对***负责,业务上,也归我们一部指导。”
周部长顿了顿,语气变得格外严肃。
“我今天召集大家来,就是要明确一件事:从今天起,凡是909工程研究所提出来的任何要求,无论是要人、要钱、还是要政策,我们部里,都必须无条件满足,一路开绿灯!”
“计划司,”他看向左手边的中年年:“白杨同志要的任何设备、材料,不管有多紧俏,不管要动用多少指标,你们都要第一时间给我调拨到位!”
“国内没有的,就想办法从国外进!外汇不够,我亲自去跟上面要!”
“是!”计划***长立刻点头。
“财务,”他又看向另一边,“我不管你们的预算有多紧张,专门为909工程设立一个独立账户,资金优先保障!”
“白杨同志打报告要多少,你们就批多少,而且要当天到账!花完了,再来找我!”
“明白,部长!”
“人事,白杨同志看上了哪个单位的哪个人,不管他是总工还是普通工人,你们要做的,就是一纸调令,把人给我完完整整地调过去!”
“对方单位有困难,你们去协调;对方本人有情绪,你们去做工作!一句话,他要的人,必须到岗!”
“基建,909所需要扩建、新建任何厂房、实验室,你们要派出最强的工程队,用最快的速度,最高的质量,给我建起来!”
周部长一口气下达了一连串的指令,每一条,都堪称是“霸王条款”,赋予了白杨和他的研究所前所未有的特权。
在座的,心里都暗自咋舌。
他们都是部里的老人,从未见过周部长对哪个项目、哪个人,有过如此力度的支持。
这简直就是把整个第一机部的资源,都毫无保留地向909工程倾斜。
“部长,”财务的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了,“我们无条件支持909工程。只是……这个工程的盘子,到底有多大?我们心里也好有个底,方便做长远规划。”
这个问题,问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周部长看了他一眼,拿起桌上的一份文件,淡淡地说道:“这是白杨同志昨天送来的一份初步设备采购和基建清单,你们可以传阅一下。”
文件被递了下去。
第一个接过去的是计划司司长,他只看了一眼,手就猛地一抖,差点把文件掉在地上。
“一万两千吨水压机升级改造……大型整体热处理炉……窄间隙埋弧焊机……高温高压热工水力实验回路……”
他每念出一个名字,在座众人的脸色就白一分。
这里面的任何一项,单独拿出来,都是一个能让部里开几次专题会的大项目!
而现在,它们竟然密密麻麻地挤在一张清单上!
当文件传到财务司司长手里时,他看着清单末尾那个估算的资金总额,只觉得眼前一黑,差点当场休克过去。
那后面跟着的“零”,多得让他这个跟钱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财务,都数不过来了。
“同志们,”周部长看着众人震惊的表情,缓缓开口,“现在,你们有底了吗?”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
“我再重申一遍,”周部长的声音,像重锤一样敲在每个人的心上,“909工程,不设预算上限,不设资源上限,不设时间上限!”
“它的优先级,高于一切!哪怕不吃不喝,勒紧裤腰带,也必须把这件动摇国本的大事,给办成了!”
“听明白了吗?”
“明白了!”
……
时间,在紧张而有序的忙碌中,飞速流逝。
转眼,半个月过去了。
对于庞大的909工程来说,半个月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但对于白杨原本执掌的那个研究所来说,这半个月,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研究所的后山,原本是一片荒地,现在却被高高的围墙圈了起来,门口站上了荷枪实弹的警卫,二十四小时值守。
一车车的砖头、水泥、钢筋,源源不断地运了进去。推土机的轰鸣声,日夜不息。
一座崭新的、与世隔绝的科研基地,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地而起。
而研究所东边那栋最安静、最新的专家楼,也被彻底隔离了出来,成了“禁区”。
楼里住进了一百多号神秘的“新人”。
这些人的身份,成了整个研究所里,最大的谜团。
午饭时间,研究所的大食堂里,几个年轻的研究员聚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压低了声音议论着。
“哎,小王,你听说了吗?东边那栋楼,现在归新成立的909所管了。”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用筷子戳了戳碗里的米饭,神秘兮兮地说道。
被叫做小王的年轻人,咽下一口菜,点点头:“怎么没听说?我昨天还看见,后勤处的老张,推着一车车的茅台和中华烟往里送呢!乖乖,那待遇,简直了!”
“可不是嘛!”另一个方脸青年凑了过来,“我听我表哥说,他是机加工车间的,前两天,上面突然下了一批图纸,精度要求高得吓人,还点名要他们车间里技术最好的那几个老师傅,组成一个突击队,三班倒地干!据说,就是给909所加工零件的。”
“这么大阵仗?这909所,到底是干嘛的?”
“谁知道呢?保密条例都发到咱们手上了,不该问的别问,不该说的不说。我只知道,带头的,是咱们白所长。”
一提到“白所长”三个字,几个年轻人的脸上,都不约而同地露出了崇敬的神色。
“白所长亲自挂帅,那肯定不是小项目。”小王感叹道,“你们是没看见,那天从全国各地来的那些专家,好家伙,一个个不是总工就是教授,好多都是只在教科书上见过名字的大牛!”
“是啊是啊,我看到了,东北重机厂的孙振华,就是那个造了一万两千吨水压机的牛人,还有核工业部的顾延年教授,那可是咱们国家搞反应堆热工的第一块牌子!”
“这么多大牛,都来给咱们白所长当下手……啧啧,真不敢想。”
年轻人们的议论声中,充满了好奇、羡慕,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
他们都是研究所里年轻一代的佼佼者,名牌大学毕业,心气儿高,总觉得自己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可现在,真正的大事业就在眼前,他们却连参与的资格都没有。
那种感觉,就像是守着一座金山,却连一块金渣都摸不到。
“真羡慕啊……”小王扒拉着碗里的饭,喃喃自语,“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有机会,参与到那样的工程里去。”
他的话,说出了所有年轻研究员的心声。
他们不知道的是,此刻,就在他们羡慕的那个“禁区”里,一场前所未有的知识风暴,正在上演。
灯火通明的会议室里,白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图表。
孙振华正涨红了脸,和几位材料、焊接领域的专家,激烈地争论着焊材的配比问题。
隔壁的房间,顾延年教授戴着老花镜,正带领着一群年轻的博士,逐行逐句地研读着白杨给出的“亚通道分析程序”源代码,每看懂一段,都忍不住拍案叫绝。
而在另一间被改造成临时控制室的屋子里,钱丽萍正对着一块电路板,指挥着手下的工程师,进行着DCS系统的第一次硬件仿真测试。
每个人都像上了发条的陀螺,疯狂地旋转着。
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桌上摆满了凉透了的茶杯和啃了一半的馒头。
困了,就在行军床上眯一会儿;饿了,就泡一碗方便面。
没有人在意时间的流逝,也没有人抱怨条件的艰苦。
因为,他们手中的那些文件,就像是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每一次计算,每一次讨论,每一次实验,都让他们对自己的专业领域,产生颠覆性的认知。
那种感觉,就像一个武林高手,突然得到了一本绝世秘籍,每一天都能感觉到自己的功力在飞速增长。
这种知识迭代带来的巨大快乐和成就感,足以让他们忘记一切疲惫。
深夜,整个研究所都陷入了沉睡。
只有909所的几栋小楼,依旧灯火通明,像黑夜中的灯塔。
白杨站在自己办公室的窗前,静静地看着这一切。
他的桌上,放着一杯刚泡好的、热气腾腾的浓茶。
这半个月,他比任何人都要忙碌。
他要审阅每一个研究室递上来的技术方案,要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分配,要与第一机部进行沟通,还要亲自下到一线,去解决那些专家们也无法解决的最棘手的难题。
他的大脑,就像一台超高负荷运转的超级计算机,同时处理着来自几十个不同专业领域的庞大数据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