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年代:大国崛起从工业开始 > 第586章 震惊所有人!

第586章 震惊所有人!(2/2)

目录

他伸出食指,轻轻地在讲台上的麦克风上敲了三下。

“咚,咚,咚。”

清脆的敲击声,通过扩音器传遍了整个会场。

沸腾的会议室,再一次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重新聚焦到了白杨身上。

那一道道目光里,充满了疑问、困惑、不解,甚至还有一丝丝的挑战。

“我知道,大家有很多疑问,有很多不解,甚至有很多怀疑。”白杨的声音依旧平稳。

“觉得这个计划是天方夜谭,觉得凭我们国家现在的能力,根本不可能完成。”

他没有回避问题,反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众人心中最大的担忧。

“但是,我想告诉大家,我们今天之所以坐在这里,不是来讨论‘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来讨论‘怎么干’的问题!”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掷地有声。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再大的困难,只要分解开来,就总有解决的办法。”

他环视全场,目光坚定而自信。

“现在,大家可以提问了。任何问题,无论是关于总体设计,还是关于某个具体零件的工艺,只要你想得到,都可以提出来。”

“我,就在这里,为大家一一解答。”

话音刚落,会场里一片寂静。

专家们面面相觑,他们被白杨身上那种强大的自信给震住了。

这是何等的底气?

要知道,这可是一个涉及了几十个不同学科、数万个技术节点的庞大系统工程。

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只是精通其中一个细分领域的专家。

而他,这个看起来不过四十出头的总设计师,竟然敢夸下海口,要解答所有人的所有问题?

他凭什么?

寂静只持续了十几秒,就被一个洪亮的声音打破了。

“白所长,我先来!”

站起来的,是东北重型机械厂的总工程师,孙振华。

这个性格耿直的东北汉子,憋了一肚子的问题,早就忍不住了。

他也不客气,上来就抛出了一个最核心、也是最致命的难题。

“白所长,我就问一个最实在的问题。图纸上这个一体化锻造的压力容器,直径超过四米,壁厚超过二十厘米,总重超过三百吨。”

“别说我们沈城重机厂,就是把全国所有重型机械厂的家底都掏出来,也造不出这么个大家伙!”

“我们厂里那台一万两千吨的水压机,已经是亚洲第一了,但要锻造这个级别的锻件,连门都摸不着。”

“没有这个‘锅炉’,后面的所有东西,都是空中楼阁。”

“这个问题,您说,怎么解决?”

孙振华的话,问出了在场所有搞机械、搞材料的专家的心声。

这个问题,是整个工程的“拦路虎”。

如果它解决不了,那份宏伟的蓝图,就真是一张废纸。

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看向了白杨,看他如何应对这个几乎无解的难题。

只见白杨微微一笑,似乎早就料到他会问这个问题。

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孙总工,谁告诉你,我们要采用一体化锻造了?”

孙振华一愣:“不……不一体化锻造,难道还能焊接?这可是反应堆压力容器,一回路的主边界!”

“工作压力超过15个兆帕,还要承受高强度的中子辐照。焊缝能承受得住吗?全世界都没有这么干的先例!”

“全世界没有,不代表我们不能有。”白杨的语气平淡,却透着一股睥睨天下的自信。

他走到旁边的黑板前,拿起一支粉笔,唰唰几下,就勾勒出了压力容器的截面图。

“孙总工担心的,无非是焊缝的强度、韧性和抗辐照性能。这个问题,很好解决。”

他的粉笔在黑板上飞舞,思路清晰得令人发指。

“第一,分段锻造。我们可以将筒体分为几段,分别进行锻造,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对单台水压机吨位的要求。我们那一万两千吨的水压机,虽然不能整体成型,但锻造分段的筒节,是绰绰有余的。”

“第二,焊接工艺。”白杨在两段筒节之间,画出了一条焊缝,“我们不采用传统的焊接方法,而是引进并吃透一种全新的技术,叫做‘窄间隙埋弧自动焊’。”

“这种技术,焊接热输入小,变形小,焊缝质量高。最关键的是,它可以实现自动化焊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孙振华听得眼睛都直了,他虽然没听过这个名词,但凭着多年的经验,他能感觉到这项技术的可行性。

但他立刻又提出了新的疑问:“白所长,就算焊接技术过关,焊缝区域的组织性能,肯定和母材有差异。在长期服役后,这里必然是最薄弱的环节!”

“问得好!”白杨赞许地点了点头,“所以,我们还需要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焊后整体热处理。”

“我们将整个焊接完成的压力容器,放进一个特制的大型热处理炉中,进行整体的、长时间的退火处理。”

“目的,就是为了消除焊接产生的残余应力,均匀化整个容器的组织和性能,让焊缝区域的性能,无限接近于母材。”

“最后,”白杨画上了点睛之笔,“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们还要同步研发一套全新的、高精度的‘全自动超声波无损探伤’设备。对每一寸焊缝,都进行百分之百的检测,任何一丝一毫的缺陷,都不能放过。”

他一口气说完,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被白杨描绘出的这套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解决方案给惊呆了。

分段锻造、窄间隙焊接、整体热处理、无损探伤……

他不仅仅是提出了一个概念,而是给出了一条清晰的、完整的、具有极强可操作性的技术路线!

更可怕的是,为了实现这条技术路线,他甚至已经考虑到了需要同步研发的配套设备!

孙振华呆呆地站在原地,张着嘴,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他感觉自己引以为傲几十年的专业知识,在白杨面前,就像是小学生一样浅薄。

就在众人还沉浸在震惊中时,顾延年教授站了起来。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白……白所长,我……我请教一个热工水力学方面的问题。”

“顾教授请讲。”

“您这份设计方案里,堆芯的平均线功率密度达到了每厘米178瓦,局部峰值因子超过了2.5,这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西方国家现有压水堆的设计极限。”

顾延年推了推眼镜,语气变得急促起来:“在如此苛刻的工况下,我们如何保证有足够的临界热流密度(CHF)裕度?”

“一旦发生瞬态,很容易就会触发偏离泡核沸腾(DNB),导致燃料棒烧毁。”

“而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无论是W-3还是B&W-2这些经验关联式,在这种高参数下的预测精度都非常差,根本无法作为安全审评的依据!”

这个问题,比孙振华的那个更加尖锐,更加致命!

它直接关系到反应堆的心脏——堆芯的根本安全!

在场所有核工业系统的专家,都屏住了呼吸。

白杨的脸上,依旧挂着那副云淡风轻的微笑。

他放下粉笔,走到讲台边,喝了一口水,润了润嗓子。

“顾教授不愧是国内热工水力领域的泰山北斗,您这个问题,问到了我们整个堆芯设计的根子上。”

他先是肯定了顾延年的专业性,随后话锋一转。

“您说得没错,传统的经验关联式,确实已经不适用了。因为它们都是基于实验数据的拟合,一旦工况超出了实验范围,就变成了空中楼阁。”

“所以,我的想法是,我们干脆抛弃它!”

“抛弃?”顾延年失声叫道,“那我们用什么来计算?”

“我们用更底层的物理模型。”白杨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们要建立我们自己的‘亚通道分析程序’!”

“基于质量、动量、能量三大守恒方程,对冷却剂在每一个燃料棒子通道内的流动和传热,进行精细化的三维数值模拟!”

“亚通道分析……”顾延年喃喃自语,这个词他只在最前沿的国外期刊上见过,那还只是一个理论构想,根本没有成熟的程序。

“当然,纯粹的理论计算,是空中楼阁。”白杨紧接着说道,“所以,我们还需要一条腿走路。那就是——建设我们自己的‘热工水力综合实验回路’!”

“我们要按照1:1的比例,建造一个能够完整模拟反应堆一回路高温高压环境的大型实验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进行各种工况下的临界热流实验、失水事故实验、蒸汽发生器传热实验……”

“用这个实验回路,获取我们自己的、第一手的、最宝贵的实验数据!然后,再用这些数据,来验证和修正我们的‘亚通道分析程序’。”

“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两条腿走路,这样得到的安全裕度,才是最可靠,最让我们心里有底的!”

“至于实验回路的设计方案和关键设备清单,”白杨顿了顿,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我已经准备好了,会后就可以发给大家。”

轰!

如果说,刚才解答孙振华的问题,是让众人震惊。

那么现在,解答顾延年的问题,则是让众人感到了深深的……恐惧!

从最前沿的数值模拟方法,到规模宏大的实验平台建设,再到具体的设备清单……

这个白杨,他到底是谁?

他的知识,究竟有多么渊博?

他的思维,究竟有多么深邃?

顾延年彻底呆住了。

他研究了一辈子的热工水力,脑子里那些模糊的、零散的构想,在白杨这套成体系的、逻辑闭环的宏大规划面前,显得如此的幼稚和苍白。

他看着台上那个侃侃而谈的年轻身影,心中涌起的,不再是质疑,而是一种高山仰止的崇敬。

接下来,钱丽萍、刘建宁,以及其他领域的专家,也纷纷提出了自己专业领域内最刁钻的问题。

从控制系统的三重冗余和软件异构设计,到核级仪表传感器的国产化攻关;

从锆合金包壳的制造工艺,到大型主泵的水力模型设计……

每一个问题,都足以让一个博士团队研究好几年。

然而,白杨始终应对自如。

他就像一个拥有无穷知识宝库的智者,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提问,他都能迅速切入核心,旁征博引,从底层原理到工程实践,给你讲得明明白白,透透彻彻。

甚至,他还能举一反三,指出提问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更深层次的关联问题。

会议室里,渐渐地,再也没有人提问了。

所有人都安静地坐着,用一种近乎看神明一样的眼神,仰望着台上的白杨。

他们心中的最后一丝疑虑、一丝骄傲,都被彻底击碎,碾成了齑粉。

剩下的,只有发自内心的、五体投地的……

敬佩!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