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他白杨,究竟在下一盘怎样的大棋?(2/2)
看着林慧转身离去的背影,白杨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他深知,这些即将到来的专家,每个人都是一座宝藏。
把他们服务好,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和重视,他们才能爆发出最强大的战斗力。
而他要做的,就是为这些“将”,打造一个能让他们尽情驰骋的战场。
……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沈城飞机制造厂。
车间里,机器轰鸣,焊花四溅。
一架崭新的战斗机静静地停在厂房中,银灰色的机身在灯光下闪烁着冰冷的金属光泽,充满了力量感。
在机翼下方,一个由七八名技术人员组成的小组,正围着一台新安装的雷达火控系统,进行最后的调试。
为首的,是一个名叫刘建宁的中年工程师。
他戴着一副深度近视镜,神情专注地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流。
“数据正常!”
“锁定稳定!”
“模拟攻击……命中!”
随着最后一声报告,整个小组都爆发出了一阵压抑的欢呼。
“成功了!刘工,我们成功了!”一个年轻的技术员激动地拍着刘建宁的肩膀。
刘建宁也长长地松了口气,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为了攻克这套新型雷达与机体火控系统的兼容性问题,他们这个从京城来的技术支援小组,已经在沈飞待了整整八个月。
八个月里,他们几乎天天泡在车间和实验室,吃了多少苦,熬了多少夜,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现在,看着这架“空中美男子”终于拥有了锐利的“眼睛”,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走,今晚我请客,咱们去搓一顿!”刘建宁大手一挥,豪气地说道。
就在这时,车间主任小跑着过来,神色有些复杂:“刘工,厂长让你去一趟他办公室。”
刘建宁心里一动,点了点头,跟着主任向办公楼走去。
厂长办公室里,沈飞的一把手,头发花白的宋厂长亲自给他泡了一杯茶。
“建宁啊,辛苦了!”宋厂长热情地拍着他的肩膀,“你们小组,可是帮了我们沈飞一个天大的忙啊!”
“这套系统要是能稳定下来,我们飞机的战斗力,至少能提升一个台阶!”
“宋厂长您客气了,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刘建宁谦虚地说道。
“应该的,应该的。”宋厂长笑了笑,话锋一转:“建宁,我也不跟你绕弯子了。”
“你们这次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我和厂党委商量了一下,想正式向你们研究所发个函,把你们整个小组,都调到我们沈飞来。”
他看着刘建宁,眼神里满是诚恳:“我给你许个愿,只要你点头,技术处副处长的位置就是你的!”
“其他人,级别待遇,也都提一级!房子、家属工作,我们全包了!”
这条件,不可谓不优厚。
沈飞是国内航空工业的龙头,能在这里当上技术处副处长,是多少工程师梦寐以求的事情。
刘建宁闻言,却是沉默了。
他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封电报,轻轻地放在了桌上。
“宋厂长,感谢您的厚爱。”他苦笑了一下,“只是,我们恐怕不能留下了。”
“这是我们所里昨天发来的电报,要求我们小组完成收尾工作后,立刻返京,另有重用。”
宋厂长愣住了,他拿起那封电报,看着上面简短而有力的文字,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
“另有重用?什么任务,比我们战斗机的任务还重要?”宋厂长有些不解,甚至有些不快,“你们白所长,也太不讲情面了。我这边正是用人的时候,他倒好,直接釜底抽薪!”
“宋厂长,我们所长有他的考虑。”刘建宁认真地说道:“虽然我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任务,但我相信,一定是一件比战斗机更重要、更紧迫的大事。”
“比战斗机还重要?”宋厂长喃喃自语,眼神里充满了怀疑。
“是的。”刘建宁的语气无比坚定,“我们所长,从不做没有把握的事。他既然把我们紧急召回,那就说明,国家有更需要我们的地方。”
看着刘建宁那不容置疑的眼神,宋厂长沉默了。
他知道白杨。
他亲自下令召回的人,背后代表的意义,不言而喻。
“唉……”宋厂长长叹一口气,将电报放回桌上:“罢了,罢了。国家的大局为重。既然是白所长的命令,我不能强人所难。”
他站起身,重新握住刘建宁的手,用力地摇了摇:“建宁,替我向白所长问好。也祝你们,在新的岗位上,再立新功!”
“谢谢厂长!”刘建宁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走出办公楼,外面的天已经黑了。
沈飞厂区的灯光璀璨如星,远处,传来发动机试车的巨大轰鸣。
刘建宁回头望了一眼那架静静伫立在厂房里的战机,心中有些不舍。
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期待。
那个神秘的召回令,那个让所长不惜从重点军工项目上抽人的新任务,到底是什么?
……
半个月后,四九城西郊,白杨所在的研究所。
新建实验大楼三层的阶梯会议室里,座无虚席。
三十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此刻都聚集在这里。
他们中,有头发花白、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有正值壮年、经验丰富的总工程师,也有崭露头角、锐气十足的青年才俊。
这些人,每一个单独拎出来,都是各自单位里挑大梁的技术骨干,是轻易不肯外借的“宝贝疙瘩”。
而现在,他们都因为一纸“909工程”调令,汇聚一堂。
会议室里,气氛有些微妙。
大家虽然都坐在了一起,但彼此之间还很陌生,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试探和审视的味道。
角落里,刚刚办完报到手续的林辉,正襟危坐,感觉自己像是误入了“神仙打架”的现场。
他旁边坐着的,是东北重型机械厂的总工孙振华。
一个身材魁梧、嗓门洪亮的东北汉子,正跟另一位来自冶金部的专家讨论着特种钢材的锻造工艺,嘴里蹦出的全是林辉听不太懂的专业术语。
“老孙,你们厂那台一万两千吨的水压机,现在还能用不?我跟你说,这次要搞的东西,没那大家伙,压力容器的封头都锻不出来!”
“放心吧老李!那宝贝疙瘩我天天当亲儿子伺候呢,好用得很!就是不知道,到底要锻个多大的家伙?”孙振华一边说,一边比划着。
另一边,京城大学的顾延年教授,则被几位来自核工业系统的老同事围住了。
“老顾,你也来了?我还以为你这辈子就打算在大学里教书育人了呢。”一个戴眼镜的老者调侃道。
顾延年扶了扶眼镜,苦笑着摇了摇头:“别提了。接到调令的时候,我自己都蒙了。到现在,我还一头雾水呢。你们知道这个‘909工程’,到底是要干什么吗?”
“谁知道呢。”另一人压低了声音:“保密级别太高了。我只知道,我们院里好几个搞反应堆物理的核心,都被一锅端了。这阵仗,比当年搞‘两弹’的时候还大。”
“我听说是要搞个大家伙,一种新型的动力装置。”一个消息灵通人士神秘兮兮地说道。
“动力装置?给什么用的?轮船?还是……”
大家的议论声越来越热烈,猜测也越来越离谱。
而在会议室的前排,一位气质干练、容貌清秀的短发女子,正安静地看着手里的资料,对周围的嘈杂充耳不闻。
她就是从航天部借调来的钱丽萍。
她的内心,同样充满了好奇。
她原本负责的是导弹制导系统的软件开发,跟在座的大多数人,专业上都隔着十万八千里。
把她一个搞“天上飞的”的程序专家,调来一个似乎是搞“地上跑的”或者“水里游的”重工业项目,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签发调令的那位“白杨”总设计师,究竟在下一盘怎样的大棋?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猜测不断的时候,会议室的门被推开了。
一个穿着干净的白衬衫和蓝色工装裤,身姿挺拔的中年人,在助理林慧的陪同下,沉稳地走了进来。
他没有直接走向主席台,而是站在了会议室的入口处,目光平静而温和地扫视全场。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聚焦在了这个男人的身上。
他看起来不过四十出头,但眼神深邃,气质沉稳,身上带着一种久居上位者的自信和从容,又有一种属于技术专家的严谨和专注。
不用任何人介绍,在场的所有人都立刻意识到——
他,就是那个以一己之力,将他们这些天南海北的“神仙”都聚集到此的人。
他,就是“909工程”的总设计师。
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