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章 石板(2/2)
晓梅举着相机拍最后一张照片,夕阳把石雕染成金红色,蓝布的影子投在地上,像铺了块大花毯。
“明天刻啥?”林凡帮着收拾刻刀问。
王建军望着天边的晚霞,手里的刻刀敲了敲青石:“刻个编筐的摊子吧,柳条在手里绕来绕去,转眼就成了筐,编筐的老柳头总说‘柳条得柔,日子得韧,编在一块儿才结实’,筐子堆得像小山,有圆的有方的,都带着股子青气。”
王建军刻编筐摊那天,特意去河沟边折了捆新柳条。绿盈盈的条子带着潮气,掰断一根,汁水能溅到手上,清清爽爽的草香味直钻鼻子,跟老柳头摊子里的味儿一个样。
“凡哥,你看这柳条,得刻点弯。”他捏着根柳条往青石上比,条儿软得能缠在手腕上,“老柳头说新柳得趁鲜编,不然干了就脆,你看这根,被他踩在脚底下压弯了,编出来的筐沿带着个小弧度,张大爷说‘这叫随弯就弯,看着舒坦’。”
林凡正给摊子里的木凳修腿——那凳子三条腿长一条腿短,老柳头总垫着块瓦片坐,说“这样稳当,像过日子,哪能都齐整”。“再刻点柳皮,”他指着地上的碎皮屑,“剥柳条时总掉这些,老柳头说‘这是柳的衣裳,掉点才凉快’。有回二柱子捡了堆柳皮,回家跟他娘说能当柴烧,结果点不着,还呛了一鼻子灰,现在见了柳皮就躲。”
王建军笑得直咧嘴,刻刀在石头上“咚咚”凿:“那必须刻!得刻堆柳皮屑,二柱子的石雕正蹲那儿用火柴点,火苗子窜得老高,烟刻得乌突突的,他呛得直缩脖子,眼泪珠子都快出来了,老柳头在旁边举着柳条抽他屁股,嘴里骂‘小兔崽子,烧柳皮能顶饭吃?’”
晓梅举着相机拍老柳头编筐的样子,老爷子盘腿坐在地上,怀里抱着堆柳条,手指翻飞得像蝴蝶,转眼就把筐底子编出个菱形格,条儿密得能接住小米粒。“这筐底得刻个小窟窿,”她对王建军喊,“是老柳头故意留的,说‘透气,装土豆不烂’,上次我娘买筐时还挑这带窟窿的,说‘老柳头的心思比筛子还细’。”
“可不是嘛,”王建军应着,往筐底石雕上刻了个小圆洞,旁边还刻了粒小石子,像从洞里漏下去的,“还得刻个大婶,拎着筐在河边淘菜,筐沿沾着点泥,她说‘这筐比铁盆得劲,能沥水’,老柳头蹲在旁边数钱,毛票攥在手里,沾着点柳汁,绿莹莹的。”
正说着,老柳头扛着捆老柳条来了,黄不拉几的,上面还带着几个疤。“这老条得刻上,”他抽出根往地上一戳,硬得能立住,“编大筐得用这老的,禁得住压,有回给砖窑厂编装砖的筐,就用这老条,一个筐装五十块砖,愣是没散架,窑厂老板多给了我五块钱,说‘老柳你这筐比铁笼还结实’。”
他指着摊子角落,“得刻个破麻袋,里面装着些断柳条,是我攒着烧火的,孩子们总偷着拿这断条编小玩意儿,有回编了只小蚂蚱,还插了两根鸡毛当翅膀,逗得我乐了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