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6章 吐蕃归附盟约(1/2)
玛尔敢战役的惨败,如同一记重锤,彻底击碎了溪赊罗撒的抵抗幻想。
逻些城内,昔日喧嚣的赞普宫殿如今一片沉寂,溪赊罗撒看着案上送来的战报,五万主力覆灭,玛尔敢失守,南部防线全崩,更可怕的是,大乾军“菩萨兵”的美名已传遍吐蕃东部,不少贵族暗中与大乾军联络,甚至有寺庙喇嘛主动为大乾军引路。
耶律佛顶与高泰明仍在叫嚣“继续抵抗”,可溪赊罗撒心里清楚,再打下去,不仅自己会身败名裂,吐蕃更是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罢了,罢了……”溪赊罗撒长叹一声,挥手屏退众人,独自在殿内翻阅起祖辈留下的盟约。
从唃厮啰时代与北宋的“共抗西夏”,到后来与西夏的短暂结盟,吐蕃始终在夹缝中求生,如今大乾一统天下已成定局,武力抗拒不过是徒劳。
二月初,溪赊罗撒暗中召集心腹贵族,敲定谈判决定:“派两路使者去洛阳,一是显诚意,二是探虚实,务必为吐蕃争取最大的生存空间。”
使者团队很快组建完成,一路由吐蕃宗室领衔,一路由资深大喇嘛带队,前者熟悉政治交涉,后者则负责沟通宗教事务。
临行前,溪赊罗撒再三叮嘱:“归属之事或许难争,但制度、宗教、百姓生计,绝不能让步。”
可他不知道,使者们的心态,从踏上前往洛阳的路途起,便已悄然改变。
使者团队分两路出发,一路沿湟水向东,一路经川蜀北上,虽路线不同,却都见证了大乾治下的景象。
在湟水流域的河州城,使者们看到百姓们在田间劳作,市集上商贩云集,汉人、羌人、氐人和谐相处,孩子们在街头追逐嬉戏。
这与吐蕃境内因战乱导致的粮荒、恐慌形成鲜明对比。
当地官员得知他们是吐蕃使者,不仅没有刁难,反而热情接待,向他们介绍大乾的“轻徭薄赋”政策:“百姓只需缴纳三成赋税,还能享受免费医疗,家中有子弟参军,更能免除全家徭役。”
在川蜀的雅州,使者们见到了正在修路的倭人,也看到了大乾军为藏族移民修建的安置房。
房屋按照吐蕃传统样式建造,屋内还保留着供奉佛像的角落。
一名吐蕃移民告诉使者:“大乾军来了之后,再也没人抢我们的牛羊,孩子还能去学堂读书,学堂里既教汉文,也教藏文。”
这些见闻,让使者们心中五味杂陈。
他们本是带着争取权益的心态而来,可沿途所见的太平景象,让他们忍不住代入,若是吐蕃归降,百姓是否也能过上这样的日子?
想到吐蕃境内仍存在的农奴制、寺庙血祭,使者们不禁感到“肉疼”,却也更加坚定了“务实谈判”的想法。
二十五日后,两路使者先后抵达洛阳。
这座千年古都的繁华,更是让他们震撼:街道宽阔整洁,商铺鳞次栉比,来自各地的商人往来如梭,甚至能看到吐蕃的特产在市集上售卖。
使者们暗自感叹:大乾的国力,远非吐蕃所能抗衡,谈判中若执意追求“独立”,恐怕只会适得其反。
姜齐对吐蕃使者的到来极为重视,指派熟悉礼法、擅长交涉的柴进担任首席谈判代表,在洛阳宫的偏殿内展开谈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