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饥荒(三)(2/2)
房如樨道:“陛下,臣在游历滕州时曾经见过一位杰出的木匠,他能做出一种依靠风力抽水的风车,能将水从低处抽往高处。”
“要靠风力啊,那不刮风的时候怎么办?”郑安雅道。
房如樨笑道:“不刮风的时候就用人力踩,也一样可以。”
阮秋霜道:“陛下,臣知道这种风车,那个匠人名叫公孙桅。不过这种风车只能将水抽高几尺,而河西、积善两郡的河床落差高达数丈,恐怕无济于事。”
郑安雅道:“公孙桅?这世上还有姓公的人?那有姓母的吗?”
众人大笑不止。
房如樨忍着笑答道:“此人姓公孙,是孤竹国公孙后裔,原本姓墨,从他的高祖父开始以公孙为姓。”
“原来是墨家人啊……”郑安雅叹道,“当年的黑夫也是孤竹国公孙,朕记得他没有后代,想不到墨家人竟然真有改姓公孙的。”
房如樨道:“好了陛下,说正事。这种风车目前看来对治水用处不大,若能加以改进可不好说。臣碰巧结识一位擅长治水之人名叫苏丹青,此人原为西海道水工,五年前致仕,如今应该就在河西郡。臣以为,让苏丹青与公孙桅二人一起负责此事,或许能想出办法。”
郑安雅笑道:“好啊,那就麻烦叔叔您跑一趟了,毕竟其他人也不认识他俩。”
渤海国明中郡这边,天上终于开始飘雨点了。郡守唐谨言也等来了朝廷的答复:将从淮南郡调拨十万石粮食支援明中郡,将于十日后到达。唐郡守盘算了一下:灾民约有二十万人,一石米够一个人吃三四十天,省一点按四十天算,这十万石米大约够灾民们吃二十天左右。眼下旱情严重的地方已经开始下雨,说明旱情即将结束,上一季虽然减产严重,但到时候让农户们补种那些饱腹又容易长的瓜菜、芋头和豆类,应该可以再撑一个月。到了那时,广信、南楚的下一季稻就该熟了,自己再想办法让朝廷出面调配一下,加上本郡农民自己种的瓜菜芋头……想到这里,他觉得应该可以撑过这一年了,于是大笔一挥告知各灾区县,朝廷赈灾粮食不日便到,请各县耐心等待。宛陵等灾区县收到府衙的信后,无不欢欣鼓舞。
可是没过几天,灾民们就发现自己似乎高兴地太早了。天上的确开始下雨,但这雨似乎比预想的多了些,一连十余日都见不到太阳。有的人心大,笑着说:“咱们前些日子可受够了旱的苦,井里都没水了。这下可好,老天爷多补些水给咱们。”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则不大乐观:“连续旱了那么久,山上的草木都死了一大半,怕是存不住水。”
与此同时,赈灾粮到了,但是数量与原先说的相差甚远,十万石粮食只到了三万石,而且还是带壳的谷子。对此,淮南郡的说法是:粮食筹集需要时间,怕明中郡久等,所以把现有的粮食先运过来。唐郡守觉得有道理,便在签收文书上盖上了自己的官印。
九月初三,也就是宛陵县的赈灾粮下发的次日凌晨,陵卫乡芈坳村的村民在睡梦中被隆隆的响声惊醒。起初他们以为又打雷了,没有太在意,但当响声越来越大、越来越近的时候,他们才觉察到不对劲。有人睡眼朦胧地打开窗子往外看,借着东方刚露出的一点鱼肚白他们赫然发现:不远处的山似乎动了起来!
“阿爹阿娘,快起来看呐,山在动!”那名村民惊恐地喊道。
他的父亲拖着不甚灵便的腿脚匆匆赶来,往窗外一瞧,果然如儿子所说,山上有一整片地似乎活了一般沿着山坡慢慢朝他们挪动,而这片土地原来的位置则露出了褐色的岩石。
“叫乡亲们起来!快跑,是泥石流!会把我们都埋了的!”老人用尽浑身力气喊道。
此时村里的动物们似乎也感知到了危险,一时间鸡飞狗跳,把还在睡梦中的人们都吵醒了。他们慌忙裹上衣服、抱起孩子就朝门外奔。泥石流速度极快,不一会儿就吞没了半个村子,约有三分之一的村民没有逃出来。
“先大旱再大雨,如今又是泥石流,这叫人怎么活啊!”幸存的村民欲哭无泪。
泥石流不仅吞没了房屋,也毁了将近一半的农田和一部分刚刚下发的赈灾粮。村民们人人自危,不敢继续住在村里,于是在村长的带领下,走了一天的山路来到县城,跪求县太爷给条活路。
县令纪明达刚刚消停了一天,见又有人上门哭诉,愁得一个头两个大:“粮食不都发下去了吗?怎么又来?”
村长道:“大老爷,小的们都是良民,不是来闹事的。泥石流把我们半个村子给埋了,百姓们怕再有泥石流不敢回屋子住,求大老爷给我们一个安身的地方!”
纪明达道:“你们的亭长呢?乡长呢?他们怎么说?”
乡长苦着脸道:“大老爷,我们陵卫乡人称七山一水二分田,村子大多建在山脚下,有的在山坳里,这个芈坳村就是其中一个。一下子多出这么多灾民,别的村不光没有空地方安置,一听说他们村遭遇了泥石流也都跟着往外跑,怕自己村也会有泥石流。”
纪明达一阵眩晕,只觉得有什么东西堵在胸口堵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很想把这些聚在县衙前的百姓都赶走,但看到他们一个个衣衫褴褛的样子,有的人腿上还糊着泥巴,又不忍心了。最后,他说服了县里的几位乡绅,把一些暂时不用的空屋子、土谷祠,甚至戏台子都借来给村民们容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