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饥荒(三)(1/2)
正所谓“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明中郡闹旱灾的同时,临近的钱塘郡却连着下了一个多月的雨。钱塘郡的稻子熟得比明中郡早,当明中郡的水稻还在灌浆期时,钱塘郡的稻子已经快要收获了。尽管钱塘郡的百姓们努力挖通沟渠减少田间积水,又趁着一丝丝放晴的时候加紧收割稻子,但连绵的阴雨还是让未收割的水稻倒伏了不少,有些甚至在稻穗上发了芽,粮食损失多达三成。
各郡报灾的文书如雪花一般飞向林长卿的案头,堆积如山的奏折更令他愁眉不展。林长晔早在一个月前就因为封地出了点状况告了假,只剩他一个人面对如此棘手的情况。
“明中郡缺水,钱塘郡内涝,能不能把钱塘郡的水引向明中郡?”林长卿问。
卢泽昱道:“陛下,明中郡在淳水上游,钱塘郡在下游,明中郡的地势显着高于钱塘郡,水不能倒流啊。”
“如此说来,钱塘郡的水只能再往下游排?”林长卿问。
尚书郎田文澜道:“回陛下,的确如此,钱塘郡已想方设法将洪水排往海中,但眼下的问题不全因内涝而起,而是连绵阴雨造成的谷物减产。”
“好吧,先不提钱塘郡,那明中郡又该怎么办?”林长卿的声音有些疲惫。
应景辰道:“明中郡受旱灾的县共有八个,其中重灾县有五个。郡守唐谨言上奏,全郡的存粮即将耗尽,希望朝廷尽快下拨粮食赈灾。”
卢泽昱愁眉紧锁:“可是朝廷也没有余粮啊,尽量从临近的郡调拨吧。”
应景辰嗤笑道:“卢相怕是忘了,与明中郡相邻的除了钱塘郡就是广信郡和南楚郡,那两郡几个月之前就缺粮了。”之前应景辰因为人口问题办事不力,被林长卿冷落,手头的活儿也大多交给了卢泽昱。为此他一直耿耿于怀,一旦有了机会定会与之作对。
卢泽昱也反唇相讥:“老夫说的是‘临近’郡县,既然相邻的郡不行那就再找稍远一点的。应相大概是耳目昏聩,只听到‘临’字没听到‘近’字。陛下,臣建议从淮南郡和上党郡调粮。”
林长卿道:“上党郡耕地少,只怕存粮不多。淮南郡倒是土地平旷,不知今年收成如何?”
田文澜道:“回陛下,淮南郡今年无灾无难,收成尚可。”
林长卿长出一口气:“那就先从淮南郡调拨吧。朕乏了,退朝。”
出了崇德殿,林长卿依然心事重重。人口压力大、灾害频发、左右丞相不合……渤海国现在的局面好比八个瓶子七个盖,纵然他使尽浑身解数也总有捂不住的地方。他很清楚,眼下最好的办法是从高昌国借一个“盖子”过来,但这件事自己明里暗里提过几次,郑安雅都不同意,甚至还下旨调高了借粮的难度。如今,即便是郑安雅碍于他的面子同意借粮,只要丞相段知书不允,他们照样借不到粮食。而段知书对他素来没有好感更无交情可言,要说服段知书同意,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与此同时,在崇德殿西边的礼贤殿里,高昌国君臣也在琢磨水旱灾的事。
“渤海国今年流年不利,大小灾难不断,淳河上游的明中郡大旱,下游的钱塘郡却大水泛滥。哎,这日子过得,真是……”郑安雅忍不住感叹。
段知书刚要发言,郑安雅立即抬手阻止道:“段相,朕知道你想说什么,朕没有松口。”
段知书道:“陛下多虑了,臣是想说我们国内也有灾情,虽然没有渤海国那般严重。”
郑安雅道:“你是说河西郡和积善郡?”
段知书道:“是的,这两个郡几千年前便少雨,百姓以种粟、黍两种作物为主。两百多年前,我们拓宽了圣山的几个垭口之后,西海的湿气涌入,使得河西郡的部分地方降雨增多,可以种植水稻。”说到这里,她停了下来,回头看了看阮秋霜。
阮秋霜接着道:“可是今年不同,从西海上来的暖湿气流非常强,直接冲到了积善郡境内才形成降雨,因此今年河西郡比往年更干旱,积善郡则产生了内涝。”
大司农房似瑜叹道:“河西、积善两郡的情形与渤海国的明中、钱塘两郡十分相似,都是上游干旱下游发洪水,硬生生造成粮食减产三四成。唉,如果水能倒流就好了,把积善郡多出来的水匀给河西郡。”
太仆牟清泉道:“昌文君说笑了,水如何往高处流?”
“若是只论‘水往高处流’这一点,倒也不是不行。”说话的是刚刚复职的房如樨。
“哦,还有这事儿?叔叔你快说来听听。”郑安雅一下子来了兴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