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东洲往事 > 第7章 饥荒(二)

第7章 饥荒(二)(1/2)

目录

过了几日,二人在大朝会上把禁酒的事提了出来,这一次渤海国倒是没什么人反对,两国的联合诏书随后就下发了。卢泽昱提了一嘴缺粮的事,还没开口借粮便被郑安雅以“高昌国同样缺粮”的理由堵了回去。

散朝后,郑安雅把段知书留了下来。段知书当然知道她的用意,问她:“东帝跟您借粮了?”

郑安雅叹了口气:“是的。我硬着头皮拒绝了,真不想看到他那副为难的样子。”

段知书正色道:“陛下,您二人虽是夫妇,但毕竟是两国君主,您可不能因为一己私欲有损国家利益啊!”

郑安雅道:“夫子,我懂的。所以我建议禁酒,虽然禁酒省下的那点粮食对于总体粮食缺口来说杯水车薪,但好歹也算有点用处,也能借此堵住他们的嘴。”

段知书道:“我知道你懂,我就怕他们没完没了地提,一次不行提十次,十次不行一百次,万一哪天你心一软松了口,我们可怎么办?”

郑安雅笑道:“夫子对我这么没信心?”

段知书道:“有信心不等于没风险,你在明处人家在暗处,不可不防。”

郑安雅揉了揉眉心,道:“要不这样吧,我这就下旨,今后凡事涉及两国间的人口、土地、粮食等要务,除了朕的圣旨之外必须加盖丞相大印方能执行,给这事儿再上一重保险。这样您可放心了?”

段知书笑道:“把压力转嫁给我?您可真行!”

郑安雅搂着她笑道:“世人都说段相在高昌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多担点事儿怎么了?您在渤海国又没有亲属,不会被他们影响,我看挺合适。”

段知书道:“可别,我又不是专管外交事务的,不想跟渤海国人磨嘴皮子。”当年二帝议婚的时候,渤海臣子的那副磨叽劲儿她想起来就烦。

“要不把房如樨叫回来吧,我只负责盖不盖章,扯皮的事你找他去。”段知书道。

郑安雅笑道:“行啊,叔叔临行前说好的一百年来看我一次,到现在也没来过,我这就把他召回来。”

七月,房如樨还在回来的路上,渤海国的情况已经一天比一天糟了。

南方各郡的水稻正值灌浆期,天气却意外地晴朗,明中、广信两郡有十二个县整个七月滴雨未下。农户们起初起早贪黑地引水灌田,但水渠里的水一天比一天少,他们眼巴巴地望着干涸的农田心急如焚。明中郡宛陵县的一些农户实在坐不住了,他们请了一个识字的先生执笔,写了一封万民表呈给县令,希望县令能将这份万民表转呈朝廷,救他们于水火。县令名叫纪明达,为官还算尽职,本县半个多月不下雨的事他早就知晓,本就计划上奏,如今见了百姓民意汹涌又有万民表在手,自然责无旁贷。他拍着胸脯对大家说:“乡亲们放心,本县这就亲自前往茂庆,将此表上呈郡守大人,一定不会让大家饿肚子!”百姓们见他答应得如此爽快,纷纷伏地高呼:“多谢青天大老爷!”纪明达搀扶起领头的几位老人,众人感恩戴德地散去了。

纪明达怀揣万民表来到茂庆县,见到了唐郡守,禀明来意。没等他把话说完,唐郡守道:“明达啊,宛陵的情况本府已经知晓,但是你们要求府衙拨粮食赈灾……着实不易啊。”

纪明达拱手道:“我县存粮即将见底,如今又遭了旱灾,再这样下去,百姓们怕是要饿死呀!”

唐郡守道:“明达,不是本府有意刁难,此事确实难办。此次我明中郡全郡受灾,和宛陵情况类似的县还有五六个,其他几个县虽然受灾没那么严重但也是自顾不暇,本府手头实在匀不出多余的粮食给你们。再说了,这天也未必就一直不下雨,如果过几天老天开眼下雨了,那地里的庄稼也还有救,不至于绝收嘛。”

纪明达满脸愁容道:“明公,这可如何是好?下官已经答应百姓一定会帮他们渡过难关的,我……我……”

“唉,”唐郡守叹道,“谁叫你答应他们的?纪县令,不是本府教训你,你到底太年轻,有些事你不懂。我们这些当官的不可能满足百姓的所有要求,你比方说这次,百姓最希望的不是你开仓放粮,而是天下雨,你能让老天爷下雨吗?你做不到的呀!”

见上司以官职称呼自己,纪明达知道此事严重,忙起身拱手道:“下官资历浅、不懂事,还望明公教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