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饥荒(一)(2/2)
“晏浩然,你差不多得了!”林长晔道:“照你的说法,高昌是虎狼之国,西帝是虎狼之心,那陛下算什么?与狼共枕吗?”
“清源君,在下只是就事论事,您可不要给我扣大帽子!陛下,臣对您的忠心日月可鉴,陛下若是不信,臣宁可一头碰死在这柱子上!”晏浩然说得大义凛然,欲借势撞向一旁的柱子,被应景辰死死地抱住。
应景辰大喊:“陛下!陛下!”
看着眼前的闹剧,林长卿只觉得一阵寒意从心底里升起。他疲惫地对二人道:“叫你们退下,要朕说第二遍吗?”
二人这才撒开手,悻悻地出去了。
林长卿把林长晔也撵了回去,独自望着眼前的雕花窗子发呆。窗外花红柳绿、春意正浓,但林长卿却愈发头疼了。因为这个时节在农村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做“青黄不接”。照理说,广信、南楚两郡地处南部,粮食是一年两熟,同样一亩地的产量比北边多出六成,但架不住两郡的百姓实在太能生,一对夫妇恨不得生上五六个儿子,一百多年下来,当初的富庶之地竟然到了饿死人的地步。他也曾派人调查过当地人为什么那么热衷于生孩子,得到的结论是:这两郡的村民习惯于聚族而居,当土地、水等资源不够分的时候,临近的村之间很容易为了争夺水源和土地边界问题发生械斗,有些厉害的械斗甚至能打到死伤上百人的地步。对于这些百姓间的争斗,县衙往往不插手,起初是因为村民们对宗族祠堂的认可度比衙门更高,县太爷发话也没人听,久而久之县衙就懒得管了,任由他们闹去,只要不惊动上一级州府就可以。既然官府靠不住,百姓们便只能尽量争取在械斗中获胜。怎样才能赢呢?除了习武和预备器械之外,人尤其是男人的多少成了最重要的因素。男人多的家族不但打架占上风,就算不幸被对方打死个把,只要家里还有其他兄弟就不至于丧失主要劳动力,一家老小也不会无人赡养。因此,这两郡的百姓大多秉承“多子多福”的理念,认为开枝散叶是最要紧的事。
一阵嘈杂声打断了他的遐想,一大群人从礼贤殿涌出来,原来是高昌国的朝会结束了。林长卿想起应景辰提到的“找邻国借粮”一事,再度陷入了沉思。找高昌国借粮,真的可以吗?想当年,高昌国上下坚决推行各种避孕措施,而渤海国则缺乏远见,爱生多少生多少,满朝文武除了林长晔竟然没有一人支持。晏好古、应沐恩等人甚至挑动一批言官在大朝会上对高昌国口诛笔伐,如今后果已然显现,自己怎么好意思开这个口?况且,高昌国的土地和粮食也并不富裕。虽然两国耕地面积相差不多,但高昌国大部分土地的降水比渤海国要少,收获的粮食也偏少,养活两千万人口也不是那么轻松的,就算高昌国愿意借,又能借给他们多少呢?
林长卿回到两仪殿的时候,郑安雅已经在那里等他了。
“长卿,晚膳时间都过了,你怎么才回来?也没见你出去呀。”郑安雅问。
“嗯,我有点事要处理。”林长卿心不在焉地说。
“那就先用膳吧,饭总是要吃的。”郑安雅一面招呼他坐下,一面命人传膳。
焖羊肉、椒醋鹅、炒鲜虾、蒸鲥鱼……一道道熟悉的菜肴摆在面前,林长卿却完全没有胃口。郑安雅看在眼里忍不住问他:“你不想吃啊?今日当班的可是渤海国的厨子,做的都是你爱吃的菜。”
林长卿道:“你先吃吧,我不饿。”
郑安雅轻笑一声:“那好吧,我先吃,不等你了。议了半天的事,饿死我了!”说罢开始大快朵颐。
林长卿坐了足有一刻钟,见郑安雅自顾自吃得开心,完全没有搭理自己的意思,忍不住道:“安雅,我们可能要缺粮了。”
“你们?你是说渤海国?”郑安雅品了一口鲜笋,对御膳房总管道:“今儿的笋不错,朕明日还想吃。”
总管眉开眼笑道:“陛下若是喜欢,接下来的半个月每天都有。这是钱塘郡进贡的,还有三五百斤呢。”
郑安雅连连摆手道:“那倒不用,笋吃多了伤胃,三天就行。”
林长卿道:“安雅,你在听我说话吗?”
郑安雅回过头,对着他道:“我听着呢,你打算怎么办?”
林长卿叹道:“眼下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我本打算开仓放粮,但我国国库剩余不多,不知道你们……”
郑安雅笑道:“长卿,两国都在一个天底下,你们青黄不接我们也一样啊,库存都紧张。”
“我知道,我……”
郑安雅饮了一口酒,道:“其实这些天我也在琢磨这个问题,既然没法开源那只能节流了。虽然用处不大,但做总比不做好。”
“怎么节流?”林长卿心想人总不能不吃饭啊。
郑安雅指着手中的酒杯道:“禁酒。”
“禁酒?”
“对啊,市面上的酒大部分是粮食酿成的,少部分是果子酿的,既然饭都吃不饱那怎么能拿珍贵的粮食去酿酒呢,你说对吧?”郑安雅笑道。
“嗯。”见她滴水不进,林长卿也只好接受了这个明显用处不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