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7章 志书成卷,文脉可循(1/2)
鉴心堂的铜制镇纸被阳光晒得温热,陈轩用指尖压住《玄山文物志》的最后一页校样,墨香混着窗外老槐树的花香漫进鼻腔。桌案上摊着三张对比图:一张是西北地宫初勘时的残破陶罐,一张是修复后的完整器形,最后一张是苏晴镜头下它在展柜中绽放光华的模样,这三张图将作为志书的封底配图,浓缩着整个团队的心血。
“轩哥,国家博物馆的校稿意见传过来了。”小林抱着平板电脑快步走进来,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却难掩兴奋,“张馆长说咱们这志书填补了玄山氏晚期文物研究的空白,连考古界泰斗都特意批注了‘考据精当,填补空白’。”
陈轩接过平板细看,目光停在“玄山文书解读”那一章的批注上。专家特别肯定了他们结合密码学与考古学的解读方法,还建议将文书中的窖藏定位逻辑单独整理成论文。“告诉张馆长,论文部分让小林牵头,把阿木记录的地宫机关细节也加进去。”他抬头叮嘱,“毕竟当初破解防盗阵时,阿木的机关知识帮了大忙。”
正说着,阿木抱着个锦盒走进来,脸上带着几分腼腆:“轩哥,之前修复的那批玉佩做好了。”锦盒打开,十枚羊脂白玉佩整齐排列,每枚背面都雕刻着简化的玄山纹,正面则分别刻着“鉴”“心”“守”“业”等字。“按照你的意思,给联盟核心成员各留一枚,剩下的捐给科普基地当纪念章。”
陈轩拿起刻有“鉴”字的玉佩,玉质温润,雕工细腻。他忽然想起父亲笔记本里的话:“玄山之贵,不在金玉,而在人心。”这些玉佩没有繁复纹饰,却藏着最根本的初心,正如他们守护文物的本质——不是占有,而是传承。
苏晴背着相机包回来时,正好撞见这一幕,立刻举起相机按下快门:“这组镜头太适合做志书的插页了!”她把相机里的照片导出来,屏幕上全是科普基地的场景:孩子们围着展柜听讲解,老匠人演示文物修复技艺,志愿者在整理民间藏品登记册。“昨天拍的‘文物修复体验课’素材,省台想拿去做文化专题片。”
“素材可以给,但得加上联盟的文物保护公益宣传语。”陈轩补充道,“对了,许老先生说要带考古系的学生来实地教学,你安排人把地宫的三维模型准备好,让孩子们能直观看到遗迹结构。”
傍晚时分,鉴心堂的灯光逐一点亮。小林在整理论文框架,键盘敲击声清脆有力;阿木在调试科普基地的互动展柜,时不时对着说明书皱眉钻研;苏晴在筛选志书的配图,偶尔和两人讨论构图细节;陈轩则坐在桌前,给志书写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