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还得实地看看(2/2)
画完草图,赵承平端起桌上的搪瓷杯 —— 杯身上印着 “2023 年度优秀员工” 的字样,是去年局里发的 —— 去茶水间泡了杯菊花茶。热水冲进杯子,干皱的菊花慢慢舒展,茶香混着热气飘出来,驱散了些许疲惫。他靠在茶水间的窗边,看着楼下车水马龙,心里还在琢磨小公园的方案:喷泉虽美,但民生项目不能只图 “面子”,得看 “里子”—— 居民用着方便、实惠,才是真的好。
回到工位,赵承平打开电脑,开始写审核意见。他没有直接否定喷泉设计,而是先肯定方案的优点:“设计图布局合理,景观与功能区划分清晰,符合城东社区居民的休闲需求”,接着再客观提出问题:“大型喷泉存在以下不足:1. 日常运维成本高(参考城西公园数据,月均费用约 1 万元);2. 水资源消耗大(单次蓄水需 50 吨,每月换水 2 次);3. 维护难度高(水泵、LED 灯易故障,影响使用体验)”。
写完问题,他附上自己的建议:“建议将大型喷泉改为直径 2 米的小型水景池(保留景观功能,减少运维成本),节省区域增设:1. 健身器材 6 台(含漫步机、太极轮、单杠,满足不同年龄段需求);2. 带靠背休息长椅 5 张(沿步道设置,方便居民休憩)”,还特意加了句:“可征求社区居民意见,确保设施符合实际需求”。
敲完最后一个字,赵承平又通读了一遍审核意见,觉得逻辑很顺畅 —— 既指出了问题,又给了可行的解决方案,不会让项目申报方觉得是 “故意挑刺”。他把审核意见打印出来,和设计图、城西公园的运维记录订在一起,放进蓝色文件夹,准备明天和申报方沟通。
这时,肩膀传来一阵酸痛,他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坐了三个多小时。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活动身体,双手在背后交叉拉伸,骨头发出轻微的 “咔嗒” 声。窗外,不远处的工地上,塔吊正缓缓转动,吊臂吊着钢筋,向正在建设的楼房顶端移动 —— 那是城东的安置房项目,明年就能交房,到时候小公园改造好,正好能给住户提供休闲的地方。
赵承平看着塔吊的影子在地面上慢慢移动,心里突然涌起一股踏实感。从督导组的整改跟进,到现在的项目审核,看似做的是不同的事,但本质都是为了民生 —— 整改是为了让已建的项目更安全,审核是为了让待建的项目更实用。每一份方案、每一次核查,都关系着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容不得半点敷衍。
他回到工位,端起搪瓷杯喝了口菊花茶,茶水已经温了,入口带着淡淡的清甜。
下午一点半,赵承平把审核到一半的公厕方案折角收好,换上那双鞋底磨出浅纹的防滑鞋。公文包里除了常规的卷尺、笔记本,还多了份新建小学的地基设计图 —— 图纸边缘被他反复摩挲,已经有些发软,关键数据处用红笔标了波浪线,那是今天要重点核对的尺寸。
车刚拐进工地所在的育才路,远处就传来 “轰隆隆” 的机械声,像沉闷的雷声滚过地面。靠近工地大门时,挡风玻璃上渐渐蒙了层薄灰,赵承平按下雨刮器,刮出两道清晰的水痕 —— 工地上尘土飞扬,连空气都带着沙粒感,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的口罩,那是上次跑河道工程时剩下的。
工地大门旁的值班室里,保安老张正趴在桌上登记出入人员。看到赵承平的车,他连忙起身拉开铁皮门,笑着喊:“赵组长,您来查岗啊?这小学刚挖地基,您就过来了!”
“早来看看放心。” 赵承平停好车,从后备箱拿出安全帽 —— 帽檐上 “质量监督” 四个字被尘土盖了层淡灰,他用袖子擦了擦,才扣在头上。系带子的时候,手指碰到帽壳内侧的划痕,那是上个月在污水处理厂爬沉淀池时碰的,现在摸着还能想起当时的场景。
走进工地,尘土更浓了,风一吹,细小的沙粒扑在脸上,有点痒。三台黄色挖掘机正围着基坑作业,铲斗扬起的泥土带着湿气,落在坑边堆成小丘,车轮碾过地面,留下深深的辙印。赵承平沿着临时铺的碎石路往基坑走,每走一步,碎石子都在脚下 “嘎吱” 作响,裤脚很快沾了层土。
“赵组长!” 一个穿蓝色工装的年轻人快步跑过来,胸前的工牌晃得厉害,“我是施工员小林,负责地基施工的,您要的图纸我带来了!” 小林手里攥着卷成筒的图纸,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显然是提前准备好的。
赵承平接过图纸,找了个相对平整的土坡蹲下,把图纸展开铺在膝盖上。风一吹,图纸边角就往上卷,小林赶紧蹲下来帮忙按住。图纸上的基坑设计尺寸标注得很清楚:长 50 米,宽 30 米,深度 4.5 米。赵承平从公文包里掏出卷尺,对小林说:“咱们去现场量量,看看实际尺寸对不对。”
两人沿着基坑边缘走,赵承平把卷尺的一端递给小林,自己拉着另一端往对面走。风把卷尺吹得微微晃动,他屏住呼吸,等卷尺绷直了才低头看刻度:“50 米零 3 厘米,在误差范围内。” 接着量宽度,30 米零 2 厘米,也符合要求。最后测深度,赵承平让小林找来根长竹竿,在 4.5 米处做了标记,慢慢放进基坑里,等竹竿到底后提上来,湿痕正好和标记对齐。
“尺寸没问题,深度也够。” 赵承平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字迹工整,连 “误差 ±3 厘米” 都标得清清楚楚。小林松了口气,笑着说:“赵组长,您这测量比我们施工队还仔细,我们都按设计图来的,肯定没问题。”
“小学项目,孩子们要在里面读书好几年,地基必须扎实。” 赵承平合上笔记本,目光扫过基坑里作业的工人 —— 他们都系着安全绳,戴着安全帽,操作规范,心里踏实了些。但他没立刻离开,而是沿着工地慢慢转,想再看看其他细节。
转到工地西侧的临时用电区时,赵承平的脚步停住了。几根黑色的电缆线像蛇一样拖在地上,有的被泥土埋了半截,有的直接压在建材的是,有个工人推着小推车经过,车轮差点压到电缆,吓得他赶紧停下。
赵承平的眉头瞬间皱紧,心里的火气往上涌 —— 上周刚在督导组强调过临时用电安全,怎么还有工地这么不重视?他掏出手机,对着地上的电缆线拍了好几张照片,角度从远到近,连破损的接头都拍得清清楚楚。
“电工班长在哪?” 赵承平的声音比平时沉了些,小林赶紧掏出对讲机呼叫:“王班长,王班长,赵组长在临时用电区找你,赶紧过来!”
没过两分钟,一个皮肤黝黑的中年男人跑过来,手里还拿着电工钳,满头是汗:“赵组长,您找我?” 他是电工班长王强,负责工地的用电安全。
赵承平指着地上的电缆线,语气严肃:“王班长,你看看这电线,拖在地上,接头还破了,万一有人踩到,或者下雨进水,后果不堪设想!这不是小事,是人命关天的事!”
王强顺着赵承平指的方向看过去,脸一下子红了,挠着头说:“赵组长,是我们疏忽了,昨天晚上加夜班接电,没来得及把线架起来,想着今天上午弄,结果一忙就忘了……”
“忘了?安全的事能忘吗?” 赵承平蹲下来,指着破损的接头,“你看这里,绝缘层都破了,要是漏电,旁边就是材料堆,一旦起火,整个工地都得受影响。小学项目,多少双眼睛盯着,咱们不能出任何安全事故。”
王强的头低得更低了,手里的电工钳攥得紧紧的:“赵组长,您批评得对,是我们安全意识不到位。
我现在就叫人来,把电线都架空,破损的接头重新包好,保证半小时内整改完,您要是不放心,整改完我再请您过来检查。”
从工地回来,办公桌上的电话就响了。是项目科老张打来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急切:“承平,有个紧急任务 —— 市里要在老城区修条新主干道,需要你参与前期调研,明天就得把初步勘察报告报上去。”
“新主干道?具体路线定了吗?” 赵承平握着听筒,手指下意识地敲了敲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