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有问题随时沟通(1/2)
他知道老城区调研不好做,房屋密集、拆迁问题复杂,每一步都得细致。
“路线初步定了,从东门口到西关街,正好穿过和平里老巷。” 老张顿了顿,补充道,“这条路人流量大,拆迁涉及三十多户居民,你重点看看路线合理性和居民意愿,有问题随时沟通。”
挂了电话,赵承平从文件柜里翻出老城区的地图。地图边缘已经泛黄,上面密密麻麻标着街巷名称,和平里老巷像条细线,夹在两条主干道之间。他用红笔沿着规划路线画了条线,看着线穿过的一片密集的红点 —— 那是标注的居民区,心里不由得犯了嘀咕:这么多住户,拆迁意愿能统一吗?道路施工会不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
第二天一早,赵承平特意换上了双舒适的布鞋 —— 老巷里路窄,穿皮鞋不好走。他把地图折成小块放进上衣口袋,又带了个笔记本和笔,早早出了门。
和平里老巷藏在繁华的商业街背后,一走进巷子,喧嚣瞬间被抛在身后。巷子宽不足三米,两侧的房子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楼,墙面上爬满了爬山虎,有的地方墙皮已经脱落,露出里面的红砖。头顶上,电线像蜘蛛网一样交织着,有的挂在电线杆上,有的直接架在两栋楼之间,风一吹还会轻轻晃动。
赵承平沿着规划路线慢慢走,每走一段就掏出地图核对位置。走到巷口第三户时,他停住了 —— 这家的院墙上用白石灰画了个大大的 “拆” 字,旁边还标着 “1#”,显然是前期摸底时做的标记。院子里,一位老奶奶正坐在小板凳上择菜,看到赵承平手里的地图,好奇地问:“小伙子,你是来考察修路的吧?”
“是啊,阿姨,我来看看路线情况。” 赵承平笑着点头,顺势在老奶奶旁边的石阶上坐下。
“这路早该修了,你看这巷子,下雨天全是泥坑,推着轮椅都走不了。” 老奶奶叹了口气,指了指院门口的路面,“去年我孙子回来,差点在这儿摔了一跤。” 话里带着对老路的不满,却没提拆迁的事。
赵承平心里记下这话,又问:“那要是修路要拆迁,您愿意搬吗?”
老奶奶手里的动作顿了顿,眼神暗了暗:“住了快四十年了,哪能舍得?不过要是能修条宽路,让大家出行方便,搬也不是不行,就盼着政府能把安置的事安排好。”
从老奶奶家出来,赵承平继续往前走。巷子中段,几个老人正围在一棵老槐树下下棋,棋盘是用粉笔画在石桌上的,棋子是捡来的小石子和瓶盖。看到赵承平过来,下棋的李大爷抬起头:“小伙子,也是来打听拆迁的?坐会儿呗!”
赵承平拉了把小马扎坐下,看着他们下棋。一局结束,李大爷输了棋,笑着捶了下石桌:“老了老了,眼神不行了!” 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对赵承平说:“你是政府的人吧?我们都听说要修路了,大家私下里也聊过,有的愿意搬,有的舍不得。”
“舍不得是因为住久了有感情吗?” 赵承平轻声问。
“可不是嘛!” 旁边的王大爷接过话,“我这房子是我结婚时盖的,儿子就是在这儿出生的,墙上还留着他小时候画的画呢!” 他指着自家的窗户,语气里满是眷恋,“不过话说回来,这巷子确实太窄了,消防车都开不进来,去年隔壁张婶家着火,消防员只能扛着水管跑进来,多危险。”
赵承平拿出笔记本,把老人们的话一条条记下来:“1. 居民支持修路,不满老路现状(泥泞、狭窄);2. 拆迁顾虑:对老房有感情,担心安置问题;3. 诉求:希望安置点离老巷不要太远,方便照顾熟人邻里。” 字迹工工整整,连老人们的语气神态都在旁边简单标注了 —— 他知道,这些细节对后续制定安置方案很重要。
走到巷子尽头,赵承平遇到了社区居委会的刘主任。刘主任正带着工作人员给居民发调查问卷,看到赵承平,热情地迎上来:“赵同志,你来得正好!我们已经收集了二十多户的意见,大多和老人们说的一样,支持修路,但关心安置政策。”
刘主任递给他一叠调查问卷,赵承平翻看着,上面的 “支持修路” 选项几乎都打了勾,“拆迁顾虑” 一栏里,“担心安置距离远”“怕补偿不合理” 是出现最多的答案。他指着问卷问:“有没有特别不愿意搬的住户?”
“有两户,一户是独居的陈大爷,无儿无女,就怕搬去新地方不习惯;另一户是开小卖部的周大姐,担心搬了之后生意受影响。” 刘主任叹了口气,“我们也跟他们聊过好几次,还是没做通工作。”
赵承平把这两户的情况重点记在笔记本上,心里盘算着:得尽快了解安置政策,比如安置点的位置、补偿标准、是否有过渡房,这样下次来才能给居民们准确的答复,帮他们打消顾虑。
中午的太阳渐渐升高,巷子里的人多了起来。赵承平收起笔记本,准备往回走。路过巷口的小卖部时,他特意进去买了瓶水。店主周大姐正忙着给顾客拿东西,看到他,脸上的笑容淡了些:“你也是来谈拆迁的吧?我这店靠着巷口,生意还不错,搬了之后哪能找到这么好的位置?”
“大姐,我这次是来了解情况的,您的顾虑我会向上反映。” 赵承平接过水,认真地说,“后续制定政策时,肯定会考虑到商户的实际情况,尽量减少大家的损失。”
周大姐没再多说,只是轻轻 “嗯” 了一声,眼神里却还是带着担忧。赵承平看在眼里,心里更清楚:
前期调研不能只看路线是否合理,更要关注居民的真实需求,只有把他们的顾虑解决了,修路工作才能顺利推进。
赵承平刚把老城区调研记录整理好,办公桌上的内线电话就响了 —— 是项目科通知他,下午两点在三楼会议室开道路工程协调会。他看了眼时间,已经一点半,赶紧把调研资料塞进公文包,又从抽屉里拿出专用的会议记录本 —— 封面印着 “项目协调会纪要”,里面已经按日期整理好了之前的会议记录,字迹工整得像打印稿。
会议室里已经坐了不少人,规划局的、住建局的、街道办的,还有负责拆迁安置的工作人员,每个人面前都摆着厚厚的资料。赵承平找了个靠后的位置坐下,掏出笔记本和钢笔,钢笔是他用了五年的英雄牌,笔尖磨得圆润,写起字来格外顺手。
两点整,会议正式开始。主持人是住建局的李科长,他敲了敲桌子,把一份道路工程方案投影在幕布上:“今天主要讨论三个核心问题 —— 拆迁安置、管线迁移、交通疏导,每个议题都要定下来责任单位和时间节点,大家有问题及时提。”
第一个讨论的是拆迁安置。街道办的王主任率先发言,他手里拿着居民名单,语气有些沉重:“和平里老巷有 32 户居民,其中 6 户是独居老人,还有 2 家商户,大家最关心的是安置点位置和补偿标准。” 他顿了顿,补充道,“之前调研时,有位陈大爷说怕搬远了看病不方便,还有小卖部的周大姐担心生意受影响。”
赵承平握着笔,飞快地记录:“拆迁安置:32 户(6 户独居老人、2 家商户),核心诉求 —— 安置点近、补偿合理,重点关注陈大爷(就医)、周大姐(商户损失)。” 他特意用红笔在 “陈大爷” 和 “周大姐” 旁边画了圈,提醒自己后续要重点跟进。
规划局的张工接着说:“我们初步选了两个安置点,一个在城东的幸福小区,离老巷三公里,有公交直达;另一个在城西的惠民小区,离老巷五公里,但配套设施更全。补偿标准按市里最新的拆迁政策执行,商户还能额外申请经营损失补贴。”
“幸福小区离老巷近,更适合老人。” 赵承平在心里默默盘算,又在笔记本上记下 “安置点倾向:幸福小区(距老巷 3 公里,公交便利,适合老人)”。
第二个议题是管线迁移。电力公司的李经理皱着眉说:“老巷里的电线、电缆大多是上世纪的老管线,有的还埋在地下,迁移难度大,而且施工期间得临时停电,得提前跟居民通知。”
“能不能分阶段迁移?” 交通局的刘科长提出建议,“先迁移外围管线,再处理核心区域的,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大家讨论了半天,最终定下来:由电力公司牵头,分三个阶段迁移管线,每次停电提前三天通知居民,还得安排应急供电车在巷口待命。赵承平把 “分三阶段迁移、提前三天通知、应急供电车” 这几个关键信息用波浪线标出来,生怕遗漏。
最后讨论交通疏导。老巷是连接东门口和西关街的必经之路,施工期间肯定会影响交通。交警大队的王队长拿出交通疏导图:“我们计划在老巷南北两侧各设一条临时通道,安排交警在早晚高峰执勤,还得在周边路口设置指示牌,引导车辆绕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