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我爹贪污入狱,国防大学还要特招 > 第681章 却听到了几声沉闷的空响

第681章 却听到了几声沉闷的空响(2/2)

目录

“嗯,整理这周的检查情况,明天得给王局汇报。” 赵承平打开电脑,屏幕亮起来的瞬间,他下意识地揉了揉眼睛 —— 白天在工地看了太多混凝土、钢筋,眼睛有点发涩。

电脑开机的间隙,他从抽屉里摸出一包薄荷糖,剥了一颗放进嘴里。清凉的味道从舌尖散开,脑子也清醒了些。他点开桌面上的 “项目检查” 文件夹,里面已经建好了五个子文件夹,分别标着 “清河安置房”“高新污水处理厂”“城西实验小学”“老城农贸市场”“城南河道”。

先从清河安置房开始整理。他把白天拍的照片一张张导进文件夹:空了大半的水泥堆、闲置的挖掘机、报表上的数据,每张照片都配上备注,比如 “11 月 15 日 11:30,清河安置房项目水泥库存,约 25 袋”“11 月 15 日 14:10,住建局提供的进度报表,标注主体完成 70%”。接着打开检查记录文档,把 “材料供应不足(水泥、钢筋短缺)”“进度报表与实际不符(报表 70% vs 实际 30%)”“2 台挖掘机闲置” 一条条列出来,每一条后面都加了括号,注明 “需核实供应商供货合同”“需比对施工方近三月报送记录”。

写着写着,他想起白天住建局小张挠头的样子,心里叹了口气:基层项目管理还是太松,施工方报什么就信什么,没做到 “报表必核,现场必查”。他在文档里加了一行建议:“建议每月联合住建局开展项目进度复核,避免‘纸上进度’。”

处理完安置房的材料,已经是晚上八点半。赵承平起身去茶水间泡了杯浓茶,茶叶放了满满一勺 —— 今晚估计要熬到十点多。茶水间的窗户对着停车场,他看着自己那辆旧桑塔纳孤零零地停在角落,车身上的划痕在路灯下格外明显,突然想起这辆车陪自己跑了五年项目,从城郊的公路到山区的工地,从没掉过链子。“等这次汇报完,得申请给它做个保养。” 他对着窗户里的自己笑了笑,又端着茶杯回了工位。

接下来是高新污水处理厂。赵承平把拍的管道支架和栏杆照片调出来,放大后能清楚看到只拧了两圈的螺栓,还有带着焊渣的栏杆。他在文档里写道:“11 月 16 日 10:15,高新污水处理厂走道管道支架螺栓未拧紧(仅 2 圈,规范要求 5 圈),走道栏杆焊接处焊渣未清理,存在安全隐患”,后面特意标了 “11 月 17 日复查”,提醒自己明天去看整改情况。

写到这里,他又想起施工员小李点头哈腰的样子,心里有点不踏实:嘴上答应得快,实际整改会不会敷衍?他在文档里加了句 “复查时需现场测试螺栓紧固度,检查焊渣清理情况”,还特意用红字体标注 —— 不能给施工方留任何含糊的余地。

时间一点点过去,办公室里的打印机声停了,老张和小李陆续下班,临走时还跟他说 “赵哥别太晚了”。赵承平点点头,眼睛却没离开屏幕。农贸市场的安全通道问题、养老院的呼叫按钮、河道护坡的砂浆饱满度,每个项目的问题都要写得具体,不能用 “有点问题”“不太合格” 这种模糊的表述 —— 质量监督报告,就得像手术刀一样精准,一刀扎在问题的要害上。

等写完最后一个项目(城南河道工程)的整改建议时,电脑右下角的时间显示晚上十点十五分。赵承平从头到尾把报告读了一遍,总共有八页纸,里面附了二十多张照片,每个问题都对应着 “现场情况”“规范要求”“整改建议”,逻辑清晰得像教科书。他满意地保存文档,文件名改成 “2024 年 11 月第 2 周项目检查汇报(初稿)”,然后发送到自己的工作邮箱 —— 万一电脑出问题,邮箱里还有备份。

关掉电脑时,办公室里只剩下他这一盏灯。赵承平收拾好公文包,把笔记本放进包里时,手指碰到了白天在河道工地捡的一块小石子 —— 那是从松动的护坡上掉下来的,石子上还沾着没凝固好的砂浆。他捏着小石子,心里突然踏实了:这些问题虽然多,但只要一个个盯着改,总能解决。民生工程不是给领导看的面子工程,是给老百姓住的、用的,容不得半点马虎。

走出办公楼时,夜风有点凉。赵承平拉了拉外套的拉链,抬头看见天上的星星很亮。

清晨六点半,赵承平的闹钟还没响,他已经醒了。窗外的天刚蒙蒙亮,窗帘缝隙里漏进一缕浅灰色的光,落在床头柜那本摊开的笔记本上 —— 昨晚睡前,他又在上面补了行小字:“11 月 20 日,重点跟进安置房材料、农贸市场通道、养老院呼叫系统整改”。

他轻手轻脚地起身,怕吵醒还在睡的妻子。厨房的灯开得很暗,他煮了碗面条,只放了点盐和葱花,囫囵吃完就拎着公文包出门。楼下的桑塔纳还停在老位置,车玻璃上结了层薄霜,他从后备箱翻出刮雪板,一点点把霜刮干净,指尖很快冻得发红。发动车子时,发动机的 “突突” 声比平时更沉,像是也在适应这初冬的凉意。

到单位时刚过七点半,办公楼里还没多少人。赵承平径直去了文印室,打印机昨晚已经加好了纸,他从 U 盘里调出那份《2024 年 11 月第 2 周项目检查汇报》,设置成 “双面打印”—— 局里要求节约用纸,他一直记着。打印机 “嗡嗡” 地运转起来,一张张纸从出纸口滑出,上面的照片、文字清晰得能看清水泥袋上的生产日期。他趁着打印的间隙,又把汇报里的整改建议过了遍脑子:安置房要盯紧材料到货时间,农贸市场得确认通道是否真的畅通,养老院的呼叫系统最好现场测试……

等打印完,他把报告按页码理整齐,用订书机在左上角订了两针,又找了个蓝色的文件袋装好 —— 督导组组长李建明喜欢用蓝色文件袋,说看着清爽。走到四楼的督导组办公室,门虚掩着,里面传来翻文件的声音。赵承平敲了三下门,听到 “进来” 的声音才推门进去。

李组长正坐在办公桌后看材料,老花镜滑到了鼻尖上。他抬头看见赵承平,指了指对面的椅子:“承平来了,坐。报告整理好了?”

“嗯,李组,这是这周的检查汇报,里面附了现场照片和整改建议。” 赵承平把文件袋递过去,心里有点紧张 —— 这是他第一次独立完成全周项目的详细汇报,怕有遗漏的地方。

李组长打开文件袋,拿出报告慢慢翻看。办公室里很静,只有纸张翻动的 “沙沙” 声。赵承平坐在椅子上,手不自觉地攥着裤子口袋里的笔记本,脑子里过着汇报里的内容:清河安置房的材料短缺,他核实了施工方的供货合同;高新污水处理厂的螺栓问题,他标注了规范要求;城南河道的护坡,他写了具体的返工时限…… 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不错。” 李组长翻到最后一页,抬起头,把老花镜往上推了推,“这些问题点抓得准,没有含糊其辞的地方,尤其是进度报表和实际情况的对比,很直观。” 听到这话,赵承平心里的石头落了一半,后背的紧绷感也松了些。

“但有个事要注意。” 李组长的手指在 “安置房材料供应” 那页敲了敲,“施工方说材料下周到位,你得跟他们要具体的到货时间和数量,不能只听‘下周’这个模糊的说法。还有农贸市场的安全通道,清理出来后得拍照留存,避免他们回头又把材料堆回去。”

“我明白,李组,我今天就跟他们确认这些细节,回头把补充材料报给您。” 赵承平连忙点头,掏出笔记本把李组长的要求记下来,字迹比平时更用力,墨水都深了些。

“嗯,你办事我放心。” 李组长把报告放进自己的文件柜,锁好后看着赵承平,“这些项目的整改,就继续由你跟进。每周给我报一次进展,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说。”

“好的,李组,我一定盯紧。” 赵承平站起身,心里的踏实感又多了几分 —— 李组长的信任,比任何表扬都让他有干劲。走出办公室时,走廊里的人多了起来,同事们笑着打招呼,他也笑着回应,脚步比来时轻快了不少。

回到自己的工位,赵承平先给清河安置房的项目经理解伟明打了电话。电话响了三声才接通,那边传来嘈杂的机器声,解经理的声音带着喘:“赵组长,早啊!您是不是问材料的事?我正跟供应商确认呢,他们说下周三上午送 30 吨钢筋、200 袋水泥过来。”

“具体几点?送货车辆的牌照号有没有?” 赵承平握着笔,准备记录。他记得李组长说的 “不能模糊”,连细节都问到了。

“上午十点左右到,牌照号我让供应商发我微信,一会儿转发给您。” 解经理的声音很客气,“赵组长您放心,这次肯定不会耽误工期了。”

“行,到货那天我会去现场核对数量和质量,有问题提前跟我说。” 赵承平挂了电话,把 “11 月 27 日 10 点,清河安置房:钢筋 30 吨、水泥 200 袋,需现场核对” 记在笔记本上,还画了个圈 —— 这是本周的重点跟进项。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