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长安多丽人 > 第448章 起风波

第448章 起风波(2/2)

目录

他喜爱杜秋娘的才情与美貌,享受与她在一起的轻松惬意,但更看重自己的圣明与江山社稷。

“白居易……”翻开几本弹劾作者的奏折,李纯默念着这个名字,目光锐利地扫过弹劾之辞,“以诗文讽喻朝政,心怀怨望,借古讽今,影射皇帝与秋妃,其心可诛!”

“以香艳之词描绘宫闱秘事,影射前朝,混淆是非!此诗流毒甚广,蛊惑人心,长此以往,恐损陛下圣德,乱朝纲纪!臣请查禁此诗,严惩白居易及刊发此诗的兰台书肆!”

杜秋娘喜好诗文,是兰台文汇的忠实读者。

实际上,他第一次读到这首《长恨歌》正是在她的宫中。

李纯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起。

他并非耽于逸乐的君主,登基以来励精图治,平藩镇、整吏治,从未懈怠。

这首诗,虽写前朝旧事,但第一次读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句时,他已隐隐觉得像是一种警醒,甚至……是某种映射。

虽然他自信绝非玄宗后期那般昏聩,但“红颜祸水”的论调自古有之,近来他专宠杜秋娘,难保无人私下非议。

在御史们上书弹劾之前,他就想过,这首诗,会不会助长这种言论?

没想到,这么快便来了!

李纯本就曾对诗中的描述心生不悦,见此弹劾,怒火更炽。

“岂有此理!一个小小的县尉,也敢妄议朕躬!”他当即下旨,“革去白居易盩厔县尉之职,锁拿入京,交由刑部与大理寺会同审问!”

圣旨传出,朝野震动。

谁都明白,“锁拿入京”意味着什么。白居易此番,怕是凶多吉少。

京兆府虽没上门捉拿顾若兰,却把兰台书肆围了,严令《兰台文汇》停刊。

消息传到栖云居,刘绰惊得手中的茶盏都险些掉落。

她脑中飞速思索:直接为白居易辩白,此刻无异于火上浇油。关键在于皇帝的心结。

皇帝恼怒的,并非白居易本人,而是《长恨歌》被解读出的‘影射’之意,是有人利用这首诗,挑战他的权威,非议他的私德。

若要破局,需从根源入手。

首先要让皇帝相信,杜秋娘并非杨贵妃,他亦非耽于享乐的唐玄宗。

其次,要化解《长恨歌》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好的办法,或许是……让它以另一种方式,被陛下所接受。

她紧急写了封信笺交到菡萏手中吩咐道:“记住,务必将这封信亲自交到顾九娘子手中。要她尽快把人带进京来。”

“郡主,快要宵禁了,您这是要去哪里?”见她起身,菡萏不解。

“我进宫一趟,见见杜秋娘。”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