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起风波(1/2)
因为横渠四句和《念崔、成二君文》,白居易对刘绰也是仰慕已久,欣然答应下个旬休日便入京相见。
可未到旬休日,京兆府的上差便先一步到了盩厔县。
原来,长恨歌这首诗在坊间传着传着竟变了味道。
茶楼酒肆间,说书人的解读逐渐偏离了“歌颂爱情”的本意,多了几分影影绰绰的指向。
“这‘汉皇重色思倾国’,诸位细品,当今圣人后宫,哪位娘娘堪称‘倾国’之貌?”有那故作高深者,在人群中小声引导。
“自然是新晋的秋妃娘娘!杜秋娘之名,如今谁人不知?”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唉,据说这秋妃娘娘一入宫便是专宠……”
“可不是,就连丹心客入宫作画,后宫嫔妃里,也只有这位秋妃与圣人一同入画……”
也有人觉得这是过度解读了,立时便有人反驳:“杨妃从前是寿王妃,咱们这位秋妃娘娘入宫前可是逆贼李锜的爱妾。这李锜啊,也是皇室宗亲,你品品?”
流言蜚语,飞速蔓延。
起初只是市井闲谈,渐渐地,连一些官员私下聚会,也难免提及此事,神色间带着几分暧昧。
这股风,自然也吹进了大明宫。
蓬莱殿中,郭贵妃斜倚在软榻上,听着心腹嬷嬷的禀报,唇角勾起一抹冷冽的笑意。
“这《长恨歌》……写得好啊。字字珠玑,句句箴言。”她慢条斯理地抚着指甲上的丹蔻,“玄宗皇帝何等英明,晚年尚因杨妃误国,留下千古憾事。圣人身为后世子孙,岂能不引以为戒?”
嬷嬷会意,低声道:“娘娘说的是。只是……光靠市井流言,恐怕难以动摇圣心。”
“流言自然只是引子。”郭贵妃坐起身,眼中精光闪烁,“要让这把火烧起来,还需东风。你去安排一下,让几位御史上书,不必明指杜秋娘,只论‘以史为鉴’,提醒陛下勿沉溺私情……”
她顿了顿,语气愈发幽冷:“圣人可不是好糊弄的,别忘了,再找几个御史弹劾那个写诗的白居易……区区一个县尉,竟敢妄议宫闱,其心可诛!
还有那个刘绰和顾若兰,惯会收买士子之心……倒是懂得如何邀名!听说她又有了身孕,你说这《长恨歌》的‘大火’,若是烧到顾若兰身上,咱们这位明慧郡主会不会难受?”
“奴婢明白。”嬷嬷躬身退下。
数日后,几份言辞恳切、引经据典的奏疏,果然递到了李纯的御案前。
奏疏中虽未直言杜秋娘,但通篇以唐玄宗与杨贵妃旧事为鉴,恳请皇帝节制恩宠,防止“女祸”误国。
李纯看完,脸色阴沉,将奏折重重掷于案上。
他并非昏聩之君,自然看得出这奏疏背后的指向。
杜秋娘入宫以来,性情温婉,从未干政,更无外戚之患,何来“女祸”之说?这分明是有人借题发挥!
然而,《长恨歌》的流传之广,影响之大,加上如今朝野隐隐将杜秋娘与杨贵妃类比的风声,触动了他敏感的神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