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大龄未婚男青年(1/2)
长安,兰台书肆总店后院的雅间内,顾若兰和刘绰正在看大唐各处送来的诗稿、文稿。
因为《长恨歌》的效应,苦无出路的才子们终于找到了最好的展露才华的舞台。
比低头弯腰、想尽办法给权贵高官们送干谒诗文,要简单、直白、有效得多。
从丹心客给浙西功臣们画像就可推断出,诗文若能被《兰台文汇》选中,就有机会直达天听。
“绰姐姐,多亏了你,要不是你的《念崔、成二君文》还有画,我这杂志的销量也不可能涨得这么快!现在又因为少连奖,兰台书肆大大地出了回风头。可分明扶摇贷花费的钱要多的多,你会不会怪我抢了你的风头?”
“说什么呢?咱俩都不是一个赛道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本就是耗时耗财的。你这少连奖三个月就能见效,自然风头大些。”刘绰不以为意道。
顾若兰比出一个大拇指,“就知道绰姐姐心胸宽大!对了,绰姐姐,你这扶摇贷不就跟国家助学贷款差不多?这几个月来,补贴出去多少钱了?”
刘绰笑了笑,“放心,我有钱。说实话,这年头读书虽费钱,但读书人相对于整个人口来说不算多。再除去那些家境优渥的,剩下的那些,若不是真有才华,一是考不上好书院,拿不到入学凭证;二是他们家里人也不愿意冒险支持他们借贷继续读书。”
“为什么不支持?无息贷款哎,到哪里找这样的好事?”
“若兰,老百姓赚钱不易,虽说是无息,但终究是要还的。看不到希望,谁愿意背上养一个读书人的负担?”刘绰放下一份诗稿,又拿起一份。
“可就算这样,大唐多少州县?积少成多,也是比不小的负担!何况,这本是政府该做的事。”
“嘘,封建社会,谈这个有些不切实际了。”刘绰紧张地看了看窗外,“但行好事吧!慈善这种事情,谁都能做。富豪特别有优势,最重要的,我现在真是个富豪。以后,我还打算在那些着名的书院里设立奖学金呢。”
“考虑捐楼么?争取每个书院都来一座刘绰楼或者明慧楼。”
两个人正说笑着呢,书肆掌柜的敲门而入。
“东家,盩厔那边来信了!”
看完信,顾若兰纤细的眉毛微微挑起。
原来白居易并没有向《兰台文汇》投稿,是他的朋友王质夫代投。
除了长恨歌,还有一篇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长恨歌传》,是另一个朋友陈鸿所写。
腊月里,三个好友去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玄宗和贵妃的事。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希望这段宫廷旧事能传于后世,不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中。
没想到,竟中了少连奖。
再就是湘灵的事。
她将信笺递给一旁的刘绰,八卦道:“绰姐姐,你知道湘灵是谁么?难道大诗人白居易也是个有故事的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