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郑王天下 > 分节阅读 168

分节阅读 168(1/2)

目录

宋、卫和郑国接壤,一旦郑国足够强大,他们肯定没啥好果子吃,联合起来反对郑忽一点也不让人意外。

只是暂时还没有什么实际行动。

也是在这一年,楚国和随国干了一仗,随侯轻信少师之言,差点没被楚国当成祭祀品带回去。

熊通不满天子不给楚国晋爵位,自尊为王,号曰:“楚武王”,与随国结盟后退兵。

经此一战,随国元气大伤,在与楚国的对抗中彻底落入下风。

郑庄公四十一年,齐国出兵攻打纪国,郑庄公出兵协助,在纪都城下,齐郑联军大破纪鲁联军,纪侯败逃,遣使乞和,齐侯不许。

之后,宋国联合卫国、鲁国以及淮泗小国以郑忽专晋国之政的理由攻打郑国,要求郑庄公将郑忽从晋国召回,还政与晋侯。

几国之所以没有前去攻打晋国,完全是因为晋国的距离太远,劳师远征,很难取胜,所以,这才攻打郑国。

郑国与卫、宋是结怨已久,如此一来,也容易调动国人的报复之心。

宋、鲁、卫等国的要求,郑庄公自然不会、也不可能答应。

大战一触即发。

几国联军沿着汜水进攻郑国的腹地。

郑国先败后胜,与驰援的晋军一道在函陵山,大破几国联军,联军溃散,死伤过半。

郑忽亲自率军乘胜追击,连克宋国新里、老丘、黄池等五邑。

而后又挥师入卫,收匡、蒲、訾娄、宛濮四邑而还。

此战之后,郑国声威再次大振,列国无有能出其右者。

于是,郑庄公和郑忽商议之后,举起了尊王攘夷的大旗。

楚国和邓国打了起来。

原因是,巴国想通过楚国和邓国建立友好关系,楚国派使者领着巴国的使者前去谒见邓侯,却没想到到了邓国南部边邑鄾邑的时候,鄾人把巴使和楚使都杀了。

楚国派人前去责备邓国,邓国不承认过错在自己身上。

有鉴于此,楚国和巴国只能选择自己讨回公道,两国联合进攻邓国的鄾邑,邓侯派人来救,楚、巴两面夹攻,邓师大败

郑庄公四十二年,也就是鲁桓公十年,天子手下的士卿发生内讧。

起因是虢公在天子面前说大夫詹夫的坏话。

詹父得理不饶人,以王师攻打虢国,虢公逃到虞国避难。

郑忽借机向詹父表明愿意为王师前驱的心意。

其实,就是想趁着这个机会,灭了虞、虢两国。

郑忽如此“好意”,詹父又怎么会拒绝

就这样,郑忽带领的晋师和詹父带领的王师一同攻打虞国。

最终,詹父执虢公归王室,郑忽则率兵攻灭了虞国。

灭虞之后,郑忽打着天子的名号挥师入虢,虢公都已经被带走了,虢人面对郑忽这只打着天子旗号的军队哪还有什么抵抗之心,虢国被郑忽轻而易举的灭掉。

而后,郑忽带其子进返回郑国。

至于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是因为郑忽知道,留给他老爹的时间不多了。

他老爹郑庄公在位四十三年。

换句话说,他需要提前回到郑国熟悉一下政务,顺便陪他老爹走完人生中的最后一段路。

而他的嫡长子进,也已经六岁多了,是时候告庙,确立其嫡长孙的地位了。

不仅如此,和列国缠斗了这么久,郑国越战越强,郑忽觉得他有责任来帮他老爹在死前完成半辈子所追求的夙愿,那就是称霸。

在历史上,郑庄公也是在死前完成的这一夙愿,只不过响应其号召的只有齐、卫两大国而已,所以,只能算是小霸,和齐桓公等人的称霸根本没办法相比。

不过,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因为有了郑忽的介入。

郑忽入郑之后,便把称霸的事情提上日程。

他遣使至齐、卫、鲁、宋、陈等中原大国,其他的一些小国也没放过,甚至还派人通知了天子。

与之约定,会盟于郑国恶曹。

郑庄公四十三年春正月,郑、齐、卫、陈、晋五大国以及其他的一些国家,比如晋国周围的梁、芮等国,郑国原来的盟国邾国等一些国家的国君齐聚郑国恶曹,天子派遣周公作为使者参与了这场盟会。

参与这场盟会的各国国君一致同意郑国提出的尊王攘夷的方针政策。

盟约是郑忽拟定的。

基本上是照抄齐桓公葵丘之盟的盟约。

最主要的大概有六条。

首先第一条,自然是尊王攘夷。

接下来的,和齐桓公葵丘之盟的盟约一般无二。

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尊贤育才,以彰有德。

敬老慈幼,无忘宾旅。

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

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

最后申明,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此次会盟中,郑庄公亲执牛耳,确立了郑国的霸主的地位。

周公代表天子赐祚肉,表彰郑庄公所取得的功绩。

可以说,郑庄公是当之无愧的首霸。

以后的历史上,绝对不会再有人以小霸来称呼郑国。

这次郑国的称霸没有任何一点水分。

像齐国、晋国都是有天子彤弓的一方方伯。

当今天子得到天子彤弓也不过,郑、晋、齐三国而已。

如今三国悉数到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