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6(1/2)
令,其他族人能不为宗族的生存感到担忧吗
肯定不能
毫无疑问,郑忽相对晋国来说,就是那个外人。
是以,他想要聚拢晋国人心,其实要比曲沃难的多。
而且,他不仅要聚拢人心,还要慢慢的淡化晋国上下心中的晋国概念。
开始慢慢的让晋人接受郑国,至少不反感郑国,进而渐渐的能够站在郑国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当然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一步一步的改变。
像郑忽的下一步计划,就是促成晋国和郑国的结盟。
想要慢慢的融合在一起,结盟是必须的,而且还只是融合的第一步。
有了第一步,接下来两国士卒一起作战,两国商人互通有无,甚至是鼓励郑人入晋,鼓励晋人入郑,跨国婚姻等等。
融合是最好的将对方吞掉的方法。
我诸夏民族能历时五千年而长盛不衰,融合二字可以说真正的精髓所在。
像欧陆,只知道野蛮的对抗、杀戮和征服,即便是进入信息时代,依旧是割裂的。
郑忽身为晋国的执政卿,又是郑国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他自然要发挥好他的纽带作用。
在下一个阶段,他会更多的让晋、郑两个国家接触,也会一视同仁的对待两国国人以及士卿。
偏袒只会让两国渐行渐远。
不止他会这么做,他也会建议他老爹郑庄公也这么做。
就像现在,他正在给他老爹写信。
在信中,他提到希望能够将翼城残留的,被他边缘化的一部分晋国公室,以及贾、杨、霍三国的公室贵戚,送到郑国,量才授予官,允许他们参与政事,对待他们像对待郑国士卿一样,一视同仁
当然了,这只是信中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则是他请求他老爹派遣一些底层官吏过来,帮他打理晋国。
晋国和贾、杨、霍三国的上层贵族,自然要发挥表率作用。
无论他们愿不愿意,这已经不是他们能说的算的了。
郑忽这么做,在压榨他们的剩余价值的同时,也是在清除隐患。
这些公室在之前的变乱中都没有被杀掉,现在晋国一统,纷争已经结束,贸然处理掉,郑忽怕会惹的人心惶惶,对刚稳固下来的统一局面不利。
留在原地吧,郑忽又怕这些人不老实,尤其是晋国的公族,现在晋侯生还小,这些人说不定是在暂时隐忍。
等晋侯生再长大一点,谁也无法保证这些人不会去蛊惑晋侯生。
郑忽总不能天天去监视着这些人吧。
他能监视晋侯生不假。
但曹操监视献帝,还闹了一出衣带诏呢
所以,有时候这些事情是防不胜防的。
与其千日防贼,还不如直接掘了他们的根,让他们去郑国做个无根浮萍。
这样还能推动郑、晋之间的融合,何乐而不为
总之,接下来,郑忽会想方设法的竭力消除晋郑融合的障碍。
而且还是要尽快消除。
毕竟还有五六年的时间,他老爹就要挂了。
也就是说,再过五六年,他就必须要回国继位。
届时,他就无法在坐镇晋国了。
晋国并入郑国的事情必须在这五六年内完成,不然,谁知道会不会有意外状况发生。
不止晋国国内,列国之间的因素也要考虑到。
他之所以会让倗无存带话给虢公,让虢公请求天子为他背书,不仅是为了瓦解五国联合,也有推动晋郑融合的考虑在内。
一旦有了天子的权力背书,他在晋国也算是扯了天子的虎皮。
若是小子侯还在位的时候,这最多算个荣誉罢了。
但现在晋侯生在位,天子的这个虎皮就相当有价值了。
因为晋侯生现在在晋人心中并没有太大的威权。
郑忽身为执政不假,但让人看起来总有一种是自封的感觉。
虽然这确实是事实。
但是郑忽可不想承认这个事实。
若有了天子的背书,他的执政的合法性就得到了确认。
无论是晋人还是列国,都在这个问题上挑不出毛病。
他在晋国所做的一切就变的顺理成章。
只是现在不知道的是,为什么这么久了,天子那边还是一点回应没有。
郑忽知道天子对他不怎么待见,但是这种事,有了虢公的劝说,加上天子而今的处境,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才是啊
难不成天子又钻牛角尖了
郑忽也不清楚,只能在等等了。
若是天子拒绝,虢公肯定会让人传个信。
这是肯定的。
如果真被拒绝了,郑忽也只能在换个其他方法了,总之,天子必须要他的权力给背书。
第三百二十九章 还是靠自己
“世子”
郑忽给他老爹写的信还没送出去,郑国的使者便已经到了他面前。
只能说还真是巧了。
就是不知道他老爹是不是也想和他谈谈晋、郑之间的问题。
如果是的话,那么他们父子二人还真是心有灵犀。
接着使者手中的书简,郑忽默默的看了起来。
看完之后,郑忽嘴角勾起了一丝微笑。
不得不说,他老爹这次玩的真是很大。
信中的内容其实很简单。
主要就是和他讲述了,去齐国的一些事情。
重点提到了齐郑两国达成的秘密协议。
协议的主要内容是,齐国允许郑国在适当的时机吞并晋国,并给予必要的支持。
但这可不是无条件的,齐国开出的价码也不小。
齐国要求郑国出兵助其灭纪。
这第一条。
第二条,齐鲁之间的小国,比如谭国、杞国、牟国、遂国,郑国必须承认齐国对这些国家有管辖权。
其实,就相当郑国承认未来齐国吞并这些国家是合法的。
第三条,未来齐国如果和鲁国发生战争,郑国绝对不能够支持鲁国。
同样的,未来如果郑国和宋国发生战争,齐国也不会和宋国联合。
主要的就是这三条,其他的还有一些小的条款。
当然了,盟约的内容其实没这么露骨,讲比较含蓄,也比较道貌岸然。
但是掰开了来说,就是这么个意思。
总的来说,在这份盟约中,郑国还是有点吃亏的。
比如说,在合适的时机,允许郑国吞并晋国。
但什么时机合适
这个或许就不是郑国一家说的算了吧
这个时机还得得到齐国的同意,才能算合适。
而郑国出兵帮助齐国灭纪国,却是随叫随到。
这么一来,这就存在一个漏洞,那就是万一郑国帮助齐国灭了纪国之后,等到郑国想要吞并晋国的时候,齐国不答应,或者说,一直以时机不合适为由拖着该怎么办
而且,一旦郑国想要强行吞并晋国,齐国也可以以时机不合适拒绝提供帮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