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2(1/2)
晋国周边最强势力的倨傲。
曲沃武公又不傻,现在正是需要这些人大力协助的时候,他自然不可能表现出一副鼻孔朝天的模样。
能伸能屈才是正道。
况且,态度问题而已,没什么紧要的。
登上郑忽悬赏令的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屈辱他都忍过来了,还会在乎这点小问题
只要能找郑忽报仇,曲沃武公现在什么都可以忍。
虢公、虞公、魏伯、芮伯却是暗暗撇了撇嘴,谁不知道若是联合起来攻打郑忽,受益最大的是你姬称,你当然赞同了。
你若是不赞同,那才是真见了鬼呢
话虽这样说,但是他们四君前来少梁不就是为了联合起来讨伐郑忽的吗
反对,那是不可能
“梁伯所言极是,郑忽其罪不可赦也”
魏伯、芮伯、虞公和虢公先后表态支持道。
没说的,必须要狠狠打击郑忽的嚣张气焰。
不然,他们这些国家的生存都是问题。
尤其是等郑忽缓过神来之后。
郑忽先后灭掉了冀、耿、郇、贾、杨、霍六国,将晋侯也完全给架空了,谁能保证郑忽没有打他们国家的主意
没有人能保证的了
既然没有人能保证的了,那就只剩下一个选择,就是干
第三百二十章 担忧与应对
虢、虞、魏、芮四国国君大张旗鼓的进驻于梁国国都少梁城。
这样的事怎么可能能逃过郑忽的耳目。
知道是知道了,郑忽也并不畏惧五国的联合,但是郑忽却是多少有些担忧。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别看他诛灭曲沃,在前不久又灭掉了贾、杨、霍三国,在别人眼中,他的威势正盛。
但问题是,在这种威势后面其实暗藏着危机。
陉庭一战,他的精锐死伤过半,可以说元气大伤。
他现在手中的兵力,翼人有三百乘,郇、冀、耿三地有二百乘,再加上陉庭的百五十乘,总共也就六百五十余乘的样子。
算起来,兵马确实是不少。
但别忘了,新定的土地也多啊,除了曲沃原先控制的城邑,还有不久前才诛灭的贾、杨、霍三地。
不能说所有新定的城邑都要派兵把守,但是重要的地方还是需要一些兵力的。
比如曲沃,比如贾、杨、霍三国原先的国都等等。
这样,他手中的力量就分散了。
而这也正是他所担心的
讲实在的,若是贾、杨、霍三国没有前来找他还兵,他还真没有想要在此时就把三国给灭掉。
只能说,郑忽灭掉三国,实属无奈之举。
没办法,人家前来索要,你不给,必然要翻脸。
一旦翻脸,那么像此时齐聚少梁城的或许就不是五国了。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极有可能发生的情况。
一旦这种情况发生,郑忽面临的压力更大。
要怪只能怪三国不识时务吧
一只绵羊却想从老虎的口中夺食,最终的结果只能沦为老虎的盘中餐。
三国是灭掉了,却分走了郑忽一部分兵力。
如果五国能在一年之后再次攻打郑忽,局面就完全不同了。
现在主要是没有喘口气的机会。
而且,真正算的上郑忽嫡系的只有陉庭士卒,郇、冀、耿三地士卒和翼人归在郑忽的手下,也不过半年多的时间。
不能说没有向心力,只能说向心力不是太强。
平常或许看不出来什么,一个不慎,小败于五国联军,就足以出现某些不可预料的情况。
这就是而今潜藏在威势之下真正的危机所在。
不过,现在担心也没用了。
事到临头,不行也得行,硬着头皮上吧。
况且,郑忽也不是一点优势也没有。
郑忽一方的向心力谈不上太强不假,但五国联军的向心力只会更弱,绝对不会比郑忽一方强。
这是肯定的。
从古至今,只要是多国联军,各怀鬼胎的永远是最多的。
若说能够一条心的多国联军,那是极少的。
历史上,战国时期,合纵伐秦的次数,不可谓不多,但却是建功少而失利多
主要原因在于各国的短期利害是不同的。
像公孙衍主持合纵的时候,声势不可谓不大,次数不可谓不多。
但数次合纵皆以失败告终。
最成功的一次,也不过攻到了函谷关脚下而已。
其余的时候,比较热切响应合纵的也就韩赵魏三国而已。
其他的如燕、楚、齐三国,燕、齐与秦国较远,不认为秦国能威胁到他们。
当时的楚国,力量也尚算强大,对合纵的兴致不算太高。
就是韩赵魏三国,其实也是各怀鬼胎。
同为三晋,也想争个高低,都想做三晋的带头大哥。
想要借秦国削弱其他两国的实力。
总之,国与国之间,尤其是相邻的国家之间,还是以邻为壑的多。
郑忽就不相信,虢、虞、魏、芮、梁五国能够一条心。
而这就是郑忽的机会所在。
各个击破永远是对付多国联合最好的方法之一。
在这个时候,外交活动一定要搞起来。
于是,郑忽在得到消息不久,便召集自己的亲信前来议事。
诛灭大部分翼城世卿之后的这半年时间,郑忽通过提拔下层有能力的官吏,安插自己人的方式,笼络了一大批人。
而在这些人中,以赵公明的职位最高。
赵氏也借着郑忽的这阵春风,出仕的人数大为增加,可以说是鸡犬升天。
郑忽自然不可能让赵氏一家独大。
怀宗九姓中仅存的倗氏一家,也被郑忽提拨重用,加上郑忽的自己人,下层的能吏等等,翼城的官吏构成是比较均衡的。
郑忽信任的自己人基本上都被安插在重要的位置上,而残存的晋国宗室全部都被郑忽尊以高位,实际上却不任事。
总而言之,翼城依旧是郑忽的耳目遍布全城。
“吾闻虢公、虞公、魏伯、芮伯应梁伯之邀,而共聚于少梁,欲以伐我,为之奈何”
郑忽自然是先要询问众人的意见,看看众人有什么说道没有
而且郑忽之所以没有将这件事直接在朝堂上宣布,其实还是存了一些其他的心思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