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1(1/2)
朋友、同乡,他的朋友、同乡之类。
每个人不敢说能把所有人都认全,但是对大部分人多少还是有点印象的,简而言之,就是面熟。
他对这个牛二还是了解一点的,知道牛二这个人平常好吹大气,讲义气,胆子不少,但是人不坏,像诓上欺下的事情是绝对不会去做的。
这也是他最终愿意冒险为牛二带话给高渠弥的原因。
万一牛二说的是真的呢
一旦这个万一的假设成立,那么,牛二是大功一件,他也能分润些功劳,这些自不必说,单说这得为灭掉贾国省下多少力气啊
高渠弥在心中默默思量了一番,然后问道:“牛二其人,可曾得爵”
“回冢宰,牛二幸得授四级不更之爵”
高渠弥再次点了点头,这在陉庭士卒的得爵中,已经算是高爵了。
郑忽在陉庭实行的赏功令,其中的爵位可不是好得的,虽然贾、杨、霍三国士卒人人都有爵位在身,但这其中有郑忽当初刚入晋,攻打陉庭的时候放水的缘故在里面。
郑忽也就在那次放了一次水,之后就再也没有放过水。
也正因为如此,陉庭还有一些士卒依旧停留第一级公士的爵位上面。
四级不更绝对是高爵,这意味着这个牛二每次跟着去打仗,要么每次都是以盈论,要么就是斩杀的敌人数量比较多,不然,不可能能在短短两年内升到四级不更的爵位。
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当然了,这也意味着这个牛二在陉庭的待遇是比较高的,同时,可信度也就大大增加了。
不过,高渠弥不能仅凭这一点就判定这个牛二是可信的,他觉得他还是亲自见上一面比较好。
若是牛二真能如他自己说的那样,能够轻而易举的控制贾邑的城门,那么,此人也确实值得高渠弥一见。
如果牛二是在说谎,那么高渠弥一定会以欺诈主将之罪,剥夺他的爵位,甚至是将他处死
“去,将此人带至此处”高渠弥下了命令。
“唯”士卒领命而去。
同时也在心里默默祈祷牛二一定不是在像平常那样吹大气。
不过,想来应该不是,毕竟牛二请求他这么多次,这不像是吹大气的人能做出的事。
不管怎么说,这名士卒的心里还是有点忐忑的。
第三百一十八章 反郑忽同盟
梁国国都,少梁。
虢、虞、魏、芮四国国君应梁伯之邀齐聚少梁城。
出奔在魏的芮伯万都应邀前来,其他几国更没有推辞的理由。
梁伯自然不可能无故便邀请四国国君至少梁。
而且邀请的都是晋国周边的国家。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在针对晋国,或者说是针对郑忽。
不然,何以至此
而梁伯之所以会这么做,背后的始作俑者其实是曲沃武公,更准确一点,应该是狐突。
是狐突说服了梁伯遣使帮助曲沃联络各国。
曲沃武公很幸运,在他如此落魄的时候,依旧有狐突这个大忠臣不离不弃,并且还出功出力的尽心辅佐。
梁伯之前并没有杀掉曲沃武公和狐突的打算,不过,若说准备竭尽所能的帮助曲沃,那也是不可能的。
更别说,遣使联络各国,帮助曲沃武公讨伐郑忽。
之前的梁伯只不过愿意为曲沃尽一些绵薄之力罢了。
其实,梁伯能在曲沃武公落魄到如此地步的时候,做到这一步,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问题是,狐突还想要梁伯提供更多更大的帮助。
是以,狐突在向郑忽身上泼脏水的同时,开始为梁伯分析郑忽掌控晋国对周边国家造成的巨大威胁,并且为了解除梁伯的后顾之忧,狐突还为梁伯分析了郑国插手的可能性。
最终分析的结果则是,只要不伤及郑忽性命,郑国绝对不可能插手。
这一系列的分析在打消了梁伯后顾之忧的同时,也坚定梁伯帮助曲沃打压郑忽的决心。
实在是狐突的一番分析有理有据,事实,例子都在那摆着,想反驳也反驳不了。
除非梁伯事事皆存侥幸之心,不然,根本不可能驳倒狐突所说的话。
而后来郑忽遣高渠弥灭掉贾、杨、霍三国的消息传到梁国,基本上印证了狐突之前的分析。
也让梁伯更加信任狐突的判断。
而在彼时,梁伯已经听从狐突的建议,遣使邀请虢、虞、魏、芮四国国君前来少梁相会。
之前曲沃武公遣使,虽然在各国国君面前不断地往郑忽身上泼脏水,但是收效甚微,除梁国外,没有国家愿意响应。
虢、虞、魏、芮四国国家,把曲沃武公和郑忽之间的事情当作是晋国内部的争斗,曲沃使者往郑忽身上泼的脏水也被理解为失败者的愤恨之言,一笑了之而已
而且郑忽虽然在陉庭一战中,精锐损伤惨重,但对其他各国来说,郑忽的实力依旧是各国所不能企及的,是以,各国心有忧虑不假,却也不敢贸然便答应曲沃的请求。
如果说,曲沃武公手里还有个百乘或者更多的兵力,各国多少还有点信心。
关键是,曲沃武公此时手上真没有多少兵马,满打满算加起来也不过五十乘车马。
没有曲沃的精锐,哪一国都不敢率先冒头,响应曲沃,与郑忽为敌。
不过,其后梁国入局,形势就变的不一样了
确实,之前在曲沃还没有被郑忽击败之前,梁国和曲沃的关系极佳。
但是,在曲沃被沦落到而今这种地步,梁国还能义无反顾的支持曲沃,这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虢、虞、魏、芮四国国君,之所以会响应梁伯的邀请,一开始只是想要给梁伯一个面子,梁伯的高尚德操确实值得敬佩不是
后来,当郑忽灭贾、杨、霍三国的消息传到四国国君耳中的时候,四国国君立时改变了想法,他们突然觉得之前曲沃使者的话还真不是危言耸听,他们若不在此时团结起来,甚至是打击一下郑忽的嚣张气焰,郑忽还真有可能会把他们给一锅端。
总之,四国国君共聚少梁,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终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或者抵御郑忽所造成的威胁。
包括梁国在内的五国同时认为郑忽所表现出来的贪鄙之心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他们国家的生存。
其实这也很正常。
历史上曲沃于桓公八年灭翼,桓公九年的时候,虢、芮、梁、郇、贾五国便结成反曲沃同盟,联合起来讨伐曲沃。
像梁国一直和曲沃的关系还算不错,但当曲沃打破平衡之后,都会和曲沃翻脸,更别谈其他国家了。
而现在,打破地区平衡的人变成了郑忽,虽然郇、贾两国已经被郑忽给灭掉了,但是反郑忽同盟却已经初步成型了,这个反郑忽同盟的模式是五加一,即梁、芮、虢、魏、虞五国再加上一个流亡的曲沃政权。
曲沃武公现在也算是翻身农奴把歌唱,再也没有了之前郑忽悬赏令刚下的时候,惶惶不可终日的样子。
不仅如此,梁、芮、虢、魏、虞五国其实对郑忽一方的虚实都不怎么了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