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91(2/2)
这话说的,不思念的紧能给自己写信,郑忽心说。
见郑忽不说话,诸儿也不恼,只是继续笑着调侃道:“吾听闻子忽以野有死麕赠于吾妹,看不出来,子忽却也是个妙人啊”
“吾可是听大妹所言,小妹极喜子忽所赠之书,韦编三绝子忽得爱如此,可以无憾矣”
郑忽的这位舅兄还真是上瘾了,调侃的话一句接着一句。
而且还说的郑忽无言以对,郑忽实在被说的无奈,只能干站在车上微笑以应,任凭诸儿调笑。
婚前被人调笑,实属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郑忽对此谈不上恼怒,对自家舅兄一波接着一波的调笑,全当没听见。
倒是诸儿看着郑忽吃瘪的样子,越说越来劲,一路上就没停嘴,时不时的还大笑两声。
引得郑庄公和齐侯侧目而视。
不过,当看到两人相处的如此融洽,郑庄公和齐侯还是比较高兴的。
当然了,齐侯还是象征性的向郑庄公道歉道:“竖子无状,还望郑伯莫要见怪”
郑庄公对于这种情况怎么可能见怪
郑齐两国的盟友关系在下一代能有良好的基础,这是郑庄公希望看到的。
毕竟,郑齐两国没有地缘关系,相互之间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相互扶持是最好也是最明智的选择
第一百八十五章 拉齐国上车
石门城守府前,郑齐两国国君及士卿大夫皆在此下车。
一路上囧着脸,一言不发的郑忽也不例外。
虽说原本定立石门相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敲定郑忽和文姜的婚事。
但事实上,经过郑忽这只蝴蝶近一年的扑腾,郑国的对内对外政策,以及国际上的形势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若是没有这个石门之约,郑齐两国国君早就实现了会面,以共同探讨时局。
所以来说,郑忽的婚事在这次石门相会中,反而成了相对次要的事情。
到时,只需郑庄公提议,齐侯表示同意。
然后,两国国君共往齐都临淄将此事宣告天下,这事就算成了。
当务之急是两国国君共论国际形势,达成共识,取得谅解,守望相助。
这才是最重要的
入正堂,郑庄公和齐侯居上座,郑齐两国群臣分坐于两侧,泾渭分明。
郑忽和诸儿一左一右同坐在下首首位,四目相对,二人皆有肃穆之色。
郑庄公和齐侯再次寒暄一番,很快便切入正题。
齐侯作为东道主,首先向郑庄公通报有关蔡国的相关情况。
“寡人蒙郑伯信任,托以请平之事,不敢称辛苦,谨敬事而为而已,蔡侯已应允寡人,愿遵郑蔡邓之盟,宋公、卫公亦许诺”
“然虽如此,蔡、宋、卫三国亦托言于寡人,愿与郑伯相会于鲁都曲阜,以定新盟,不知郑伯意下如何”
郑庄公的脸色有些阴晴不定,三国这是要搞事情的节奏。
既然愿意遵守邓之盟了,又何必再会于鲁国。
这样做的目的不用说,只有一个,那就是三国想联合起来从郑国割点肉,以报复郑国从蔡国身上割肉的做法。
齐侯自然也明白,这三国肯定是不怀好意,所以,紧接着劝道:“郑伯若是不愿,此事便做罢,若三国攻郑,齐虽小,地方千里,有甲士二万,绝无旁观之理”
郑庄公对齐侯的好意表示感谢。
“齐侯为郑请平,费力已多,寡人常恐谢之不及,今若因郑事而轻动刀兵,实非寡人之愿,齐侯勿复言”
郑庄公最终还是决定去一趟曲阜,看看这三国究竟会玩出什么花样。
开玩笑,他怕过谁,左右不过是三个手下败将而已
况且,齐侯为郑国请平,别管怎么说,这也算是对郑国有一个交代了,齐侯的这个面子一定要给。
不然,齐侯虽不说,仍然愿意支持郑国,但心里多少都会留下一些疙瘩。
得不偿失
“宋公、卫公、蔡侯可曾与齐侯言期何日也”
“即在下月中”
算算日子,郑庄公这一行忙完齐国这一趟,干脆也不用回去了,直接奔鲁国曲阜就成了,还省事了。
“寡人闻,天子似有意插手此事,已遣使至商丘会宋、卫、蔡三国,郑伯须留心一二才是”齐侯压低了声音,爆出了一个惊天大料
郑庄公闻言,虽面色如常,但心里的恨意却骤然上涌。
郑忽距离二人较近,自然听到了齐侯的爆料。
对于这个不安分的天子,郑忽心里也是腻歪的难受。
只要有能搞郑国的机会,天子比谁蹦哒的都欢。
现在竟然还和宋国搅到一块去了。
郑忽对于天子的节操,还真是感慨
要知道,宋国和成周小朝廷的关系其实也就那样,仅仅维持在不至于撕破脸的程度。
当初,郑庄公假命伐宋的理由是什么宋国不朝
而且还是长时间不朝,翻遍左传,自王室东迁至今,宋到洛邑朝王的记载,一次也没有。
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宋国是中原地区的老牌大国,在中原地区号召力很强,王室东迁至中原后,宋国根本就不带周王室玩。
这也很好理解,宋人尽是殷商遗民,对周王室的恨意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现在周王室不行了,宋人击掌欢呼还来不及,想让他们朝王,门都没有
历史上,孔子为什么不受宋人待见不就是因为孔子是殷民之后,竟然妄图恢复周礼,这简直是一巴掌打在了宋人脸上,宋人要是能高兴了,那才是咄咄怪事
别以为宋国的统治者是带路党的后代就一定会跪舔周王室。
带路党最大的技能就是墙头草,风吹两边倒,自己人都照背叛不误,更何况其他人
节操什么的,对带路党来说都是多余的
唯一让郑忽没想到的是,天子现在竟然自降节操,没羞没臊的遣人至宋,商讨怎么对付郑国。
天子这是嫌周礼崩的还不够快吗
果然,共同的敌人是促使联合的催化剂
“齐侯大德,寡人谨谢之”
郑庄公言后,郑忽及郑国群臣亦起身拜道:“齐侯大德,外臣谨谢之”
齐侯忙回礼,口称不敢。
这事,齐侯做的确实很到位,绝对当得起郑庄公及郑国群臣的感谢。
蔡国的事通报完,接下来就该由郑庄公通报郑国国策的转变,以及相应的军事方针。
郑庄公强忍着心中的恨意道:“自王室东迁至今,王道大坏,天子威缺,权稍下移,诸侯或朝或否,戎狄猾夏,此诚寡人之所忧也”
“故寡人欲以举国之兵,并力北向,以攘戎狄,以全天子,以效诸侯”
“郑伯可谓明哲之君也”齐侯称赞道。
他自然知道郑国与王室势同水火,所以,他根本提都没提,郑庄公这是忠臣之举。
这句话说出来,除了会让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