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郑王天下 > 分节阅读 92

分节阅读 92(1/2)

目录

公感觉这是恶心人

对于郑国向北攻伐戎狄的意图,齐侯也能看出来,无非是贪求戎狄的土地和人民,什么以全天子,这是屁话一句,齐侯完全不信。

不过,这也给了齐侯一个明确思路,尊王攘夷什么的,不止郑国能玩,齐国也能玩。

要知道齐国北有瞒狄,东有莱夷,要是能和郑国一起玩尊王攘夷,对齐国也是极为有利的

不过,问题是郑国有没有想要拉齐国上车的意向。

若是没有,他也不敢公然剽窃郑国的创意。

两国盟友,真这么做了,无疑是要撕破脸。

但,舔着脸问吧,齐侯实在不好意思,好歹一国国君,这么丢份的事,传出去还不得惹的列国耻笑

还好,郑庄公没有让齐侯等太久。

“然郑小,虽有尊王攘狄之心,恐力有不逮,若齐侯不弃,寡人愿与齐侯共偕之大道,不知齐侯意下如何”

尊王攘夷这种要大义名分有大义名分,要利益有利益的好事,郑国自然不能吃独食。

吃独食从来都是遭嫉恨的。

把齐国拉上车,对郑国来说,好处多多。

郑齐本来就是铁盟,再经此事,可以预见,未来郑齐能好到同穿一条裤子。

当然,前提是,郑齐两国在未来国力仍然相当,而且依旧面临着中原其他国家的挑战。

如果有一天,这个前提不存在了,那么翻车是必然的

这就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本质,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第一百八十六章 郑大喷子

石门会盟共举行了三天,最后由郑齐两国国君,歃血定盟,重诉以兄弟之义,约定有事相偕,不使一国有侵凌之患

尊王攘夷自然被写进盟约内,同时被写进盟约的还有。

一,郑国对齐国攻伐纪国复先祖之仇的行为表示赞赏,并承诺在必要的时候给予齐国以帮助。

二,齐国承认郑国可以祭祀周公,不必再祭祀泰山,认为郑国以枋田易鲁许田的行为是郑与鲁两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

这条盟约在事实上承认了郑国对于许国的独占权。

因为,所谓的许田,是天子赐给鲁国的朝宿之邑,地近许,故称许田。

许田对鲁国来说,或许是无足轻重,但是对郑国来说,却是极佳的监视和控制许国的驻军基地。

鲁隐公在位时,郑庄公多次提出以枋田易许田,奈何隐公以大义推托,不许。

直到两年前鲁桓公即位后,郑庄公才得以如愿。

而枋田亦是天子所赐,主要是郑国用来祭祀泰山所用。

按周礼,天子在上,诸侯不得以地相予。

这也是隐公在位时,所持的推辞理由。

但问题在于,在鲁国国内还有一拨人认为,只有天子和鲁国国君才有祭祀泰山的权利,其他诸侯是没有这个权利的。

桓公得位的手段并不光彩,即位后为了争取国内的支持和郑国的默许,自然乐的同意交换。

无论怎么说,都掩饰不了郑鲁换地是违背周礼、将天子威严践踏的事实。

现在有了齐国的背书,郑国再无后顾之忧

两个当世大国就这件事达成协议,再加上鲁国,足足三个中原大国卷入这件事中,其他国家自然不会因为这点小事再找不痛快。

就是天子也会掂量掂量

三,郑与齐在尊王的基础上,各自保留对其他国家的征伐权,遇诸侯有不贡不享,两国应通力合作,共同教其做人。

四,两国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应对楚国来自现在或是未来的挑战,谨防南蛮侵凌中原。

五,郑齐两国中,一方如遇自然灾害,另一方应尽力给予物质和道义上的援助。

六,以嫡长为嗣,不准更立世子,不准以妾为妻。

其他还有一些小的条款和细节也被写入盟约。

总得来说,这场石门之会更像是一场分赃大会。

纪、许两国是这次会盟的最大受害者。

当然了,还有天子。

天子独有的征伐之权,单方面被郑齐两国瓜分。

虽托言尊王,朝王的事却提也没提。

后世的史书讲到这里,只用了一句话来概括“王室之威,至此丧尽”

盟誓之后,郑庄公象征性的问道:“寡人闻齐侯有爱女,不知可曾许配”

齐侯闻而笑道:“未也”

郑庄公曰:“寡人子忽,年已及冠,颇有才干,倘齐侯不弃,愿与结甥舅之盟,未知齐侯意下如何”

齐侯道:“固所愿也,不敢请尔”

于是,郑忽的婚事,就这样在两国国君的谈笑声中被彻底定了下来。

这事,本来就是双方心知肚明的,只不过少了一个父母之命罢了

现在郑庄公将所谓的父母之命补上,一切也就变的顺理成章了。

三日后,郑庄公带领着郑国群臣及士卒跟随着齐人来到了齐都,临淄。

齐侯早已命人在临淄大城东门,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迎接郑庄公一行的到来。

说起来,临淄有大城、小城之分。

小城在大城的西南方,其东北部伸过大城的西南隅,两城巧相连接。

大城南北长两千四百余步,东西宽一千九百余步,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郭城。

小城南北长一千一百余步,东西宽八百余步,是国君居住的宫城。

齐侯选择在大城东门迎接郑庄公一行的原因,一来是出于礼节,二来无非是为了向齐人宣扬齐郑两国的友好关系。

两国国君的车马经大城向小城驶入的过程中,前来围观的齐人络绎不绝。

众人争相一睹两国国君的尊容

齐人本来就好吹牛批好议论,这么好的机会,岂能错过

郑忽与诸儿同乘一车,此情此景,心里也是感叹道:“齐国,果然不愧于大国之名,自家这个立国不过三代,居中原之地不过两代的国家,拍马也难及,这就是底蕴”

心里虽做此想,面色却是如常。

诸儿虽然平时与郑忽相处甚欢,也知郑不弱于齐,但人人皆有攀比之心。

他见郑忽不动声色,笑着发问道:“子忽以为临淄如何”

“大矣”

这样的回答,诸儿岂能满意。

“比之新郑如何”

“新郑不如也”

这个回答,让诸儿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不过,郑忽怎么可能会弱了气势。

“新郑虽不如临淄,然忽闻汤以七十里地而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恃城大哉且城者,所以自守也城大且坚,坚而安,安而士庶忘祖宗暴霜露,斩荆棘之劳,长此以往,士庶湎其安,君臣凭其坚,列国或趁势而攻,上下以其坚而不备,此所谓危国之城也”

“且易曰:履霜,坚冰至,又曰:小狐汔济,濡其尾,君子当以慎辨物居方,临淄虽大,新郑或有不如,然新郑虽小,临淄亦有不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