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87(2/2)
“吾分留千余士卒在此,听候大夫差遣,吾即刻率军突入草中戎部,时不待我,失礼不到之处,待回陉邑后,吾亲为大夫斟酒致谢”
“不敢,世子但去无妨,勿以友为念”
井友也知道事情紧迫,刻不容缓,自然不会纠结于一些小细节。
“既如此,此地就拜托大夫了”郑忽朝井友行了一礼,而后转身离去。
井友回礼后,目送着郑忽离开大帐。
出帐,战斗已经基本结束,在郑军上百人的围攻下,戎君寥寥百余人的亲卫,自无幸免之理。
郑忽吩咐留下千余人的士卒听候井友调遣后,马不停蹄的率领剩余大军赶往草中戎部。
大军一路疾驰,半个时辰未到,已经赶到二戎的交界之地。
沿途确实遇到了不少逃往草中戎部的骊戎人。
对于这些人,郑忽没有再像之前那样选择直接杀光了事。
而是当做没看到,大军行进途中拖延不得。
而且,即便是偶有几个骊戎部的戎人逃过去也难翻起大的浪花,于大局无碍,所以,他实在没必要因小失大。
近三千步卒的全速行进,声动不小,但比起车马急行来,响动还是小了许多。
若是郑忽领着三千士卒,外加车马,估计还未至其领地,或许就已经被草中戎发觉。
无它,战车的隆隆之声,马蹄声,不但在旷野中可传的很远,而且车、马、人急行过程中的地动声,只要有心,很容易就会被发觉。
随着郑忽举起右手向前挥动,郑军迅速进入草中戎部。
边界地带,草中戎部的戎人并不多,但只有遇上,等待他们的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死
这也是为了防止走漏消息。
随着大军深入,郑忽看到集中成群的营帐。
这是戎狄特有的生活方式,很多戎人听到外面的动静,出来查看情况,却未料到竟是一支大军攻入了他们的领地。
进入草中戎的核心地区,郑军已经分散开来,以伍什为单位,分散进攻戎人。
一时间,喊杀声震天,没有被郑军击杀的戎人在片刻的愣神之后,瞬间转身回到帐中,拿起了武器开始抵抗这些侵略者。
也有些戎人见势不妙,想要逃窜。
但无一例外,最终这些人的鲜血要么喷洒在地上,要么喷洒在营帐之上。
郑军的先发制人的优势,在攻入的一瞬间就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戎君大帐,草中戎之君有些惊慌失措,他已经得到了汇报,说有一支大军已经攻了进来,而且他们就快抵挡不住了。
没有时间去思考究竟是那支大军在攻打他们,当务之急是怎样才能保住性命。
一瞬间,草中戎之君脑子里只蹦出了一个想法,那就是逃。
草草的收拾了一下,草中戎之君慌乱的走出大帐,忠心耿耿的亲卫已经备好了马匹。
看见了自己的宝马,草中戎之君稍微镇定了一些,他的这匹马是他们部族最顶尖的宝马。
有了它,逃生的几率又大了许多。
匆匆上马,草中戎之君带领着十几名亲卫向西方逃去。
至于为什么朝西,因为郑军是从东北方杀过来的,西方的防守薄弱,正是逃生的正确方向。
郑忽在几十名精锐的簇拥下,徒步朝最中心的大帐中走去。
擒贼先擒王,这是刻在诸夏民族骨子里的哲学思想。
也是战争的精髓所在。
郑军精锐沿途斩杀不少不开眼的戎人,终于护送郑忽来到了戎君大帐。
帐门外有数名郑军士卒倒在地上,让人上前查探,发现已经没了呼吸。
看倒地时的样子应该是冲向大帐时,正面被人一击致命。
这引起了郑忽与身边士卒的警觉。
最前面的几名士卒小心翼翼的前去将帐门挑开,闪身进入,发现帐中已经是空无一人。
第一百七十七章 据其地而有之续
“传吾命令,戎君已率人潜逃,草中戎部族之人,放下兵刃,即可免死,不然吾必以大罚齑之,无有攸赦”
对于戎君从自己眼皮子底下逃掉,郑忽并没有展露出过多的情绪。
“唯”众人领命应道。
随后,从原先保卫郑忽的精锐中分出几人,飞奔而去,将命令传达。
“再有,戎君虽畏威而逃,然不可请纵之,二三子即刻遣人追逃,务必将戎君生擒,若事不为,死要见尸”
“唯”
郑忽虽谈不上恼怒,但是对于戎君的逃跑还是有些耿耿于怀。
斩草不除根,逢春又再发。
老祖宗的教导,郑忽时刻都记在心上。
他可不想留下什么隐患。
虽然攻灭草中戎部,戎君想要东山再起的可能不大,但是总归是个麻烦。
麻烦不解决,早晚是块心病。
以郑忽的脾性,岂会让自己落下心病
“报,戎人已尽数放下兵刃,等候世子发落”
戎君的大帐中,郑忽又一次的鸠占鹊巢,高居上首,听候底下士卒汇报战况。
“善”郑忽起身,虽然笑的很矜持,但是喜悦之情却是溢于言表。
草中戎已灭,这便意味着,他的北进任务已经完成。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让草中戎之君给逃了。
即便这样,他这次北伐所取得的战果也足够亮眼。
低着头来回走了几步,略做思考,郑忽便将头抬起,道:“二戎已定,汝即刻赶往陉邑,将祭大夫请来”
“再者,遣人传令给井大夫,命其将骊戎之君带至此地”
“唯”
接下来的事情,自然就是善后。
郑国此次确实出动了不少兵马,但是却无法久留,所以善后维稳显得尤为紧要。
这关系到郑国后续北进的大战略,所以郑忽不得不谨慎应对。
“禀世子,我军生得戎人七千三百,斩首八百,牛羊以万计”
很快,就有人将这次战果汇报上来。
“我军伤亡如何”
“我军战没者百六十七,重伤者八十七,轻伤者二百余”
郑忽闻言点点头,这个结果还算满意。
“重伤者速令人送往陉邑诊治,战没者择一善地安葬,勒石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