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郑王天下 > 分节阅读 73

分节阅读 73(2/2)

目录

他可没有耐心等到秋收以后再发动战争。

此时的战争虽然大多依旧遵循周礼的规定,春夏和严冬不动刀兵,但是,有遵守的就有不遵守的。

远的不说,就说同为姬姓宗亲的晋国,在今年开春之后,就会有一场内斗,内斗的结果是翼城系的晋哀侯被俘。

郑庄公自然不知道未来发生的事,他又不是郑忽。

但是,你让他完全去遵周礼,那是不可能的。

就像他和共叔段之间的战争就发生的夏天,左传上所谓“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所以,这段时间,他一直在筹备粮秣,御寒衣物等等,就是为了战争作准备。

郑忽告诉他的用铁器打造农具能增产的事,他可一直没忘。

再次,根据上年的约定,他到仲春的时候还得亲到齐国的石门去一趟,把郑忽的婚事定下来,紧接着就得给郑忽纳妇。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诸侯间的聘纳之事是事关两国体面和国与国干系的大事,是不能出现任何差池的。不然,在各国之间可是要闹笑话的。

旁的不说,就说郑忽,历史上,原主是娶陈国女为妇的,也不知原主是怎么想的,竟然搞了未婚同居,颇有些穿越者的开放心态。

但是,这么一搞,问题就大发了,原主被陈国送亲的使者给骂了个狗血喷头,就差没指着原主的鼻子说:“未婚同居,断子绝孙”

左传上是这么记载的“陈鍼子送女。先配而后祖。鍼子曰:是不为夫妇。诬其祖矣,非礼也,何以能育”

所以,郑庄公对于此事,可是一点也不敢怠慢,从年后,他就开始为他儿子的娶亲大事做准备。

最后,就是和蔡国讲和的事,虽说齐侯愿做中间人,他又得彤弓,总的来说,蔡侯是一定会认栽。

但是,事情没有结束,他身为国君就一刻都不能放松,还得密切的关注事情得进展,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状况。

这是出于一个为君者本能

像今天翻阅兵书,也真算这段时间难得的空闲了。

“君上,世子、高渠弥大夫、泄驾大夫到了,在外请求觐见,君上是否”

寺人的通禀打断了郑庄公的思考。

“可”放下手中的书简,郑庄公命令道。

“唯”

盏茶功夫,三人已经被寺人引了进来。

寺人再次向郑庄公和郑忽三人行礼后,恭谨的退下。

室内只剩下郑庄公和郑忽等四人。

“见过父君君上”

“不必多礼,坐”

“唯”

“君上命臣前往请归世子,今世子已至,特来复命”高渠弥道。

郑庄公点点头。

“君上若无它事,臣请先行离去”

高渠弥非常识趣的将空间留给这父子二人。

泄驾亦不落人后,也是请求离去。

郑庄公自无不可。

二人起身向郑庄公和郑忽分别行礼之后,缓缓退出室内离去。

二人刚走,郑忽便起身向郑庄公贺道:“儿听闻天子赐父君彤弓以酬父君勤劳王室之功,父君多年夙愿,今日得竟,真是可喜可贺,儿代郑国上下谨贺之”

说起这事,郑庄公也是露出了一丝笑意,他也没想到,主动辞去卿士之位竟然能换来天子加以彤弓之赐。

要知道这样的话,他早就辞去卿士之位了。

自当今天子即位以后,他和王室之间的龃龉越来越大,他之所以死守在王左卿士的位置上不肯离去。

一来是不忿,郑国自立国,国君一直都为王卿士,三世匡扶王室的功劳,竟然没落着好,还不断被周天子排挤,周天子如此作态,他真是寒心。所以,存了些恶心周天子的意思。

二来则是觉得贸然辞去卿士之位,对不起祖宗,父、祖两代为王室鞍前马后凭本事坐上的卿士之位,凭什么你要夺,我就得给你

三来,就是为了方便扯周王室这张虎皮

不然的话,他还真不愿伺候当今天子这个“白眼狼”。

其实呢,郑庄公的这个彤弓得的是相当侥幸。

虢公林父接任王左卿士之后的第一个提议,周桓王是实在没办法拒绝,关键人家还掌握着大义,说什么“郑有累世卿士之劳,非加恩如此,无以示来者”

周桓王这才硬忍着恶心,赐了郑庄公一柄彤弓。

算是好聚好散吧

这些事,郑庄公后来也听说了,不过,彤弓既然已经得到,这些事也没必要再计较。

“吾儿有心了”

“儿为贺父君得彤弓,特准备了三件贺礼,还望父君莫要嫌弃才是”

“哦”

“其一乃长葛所产之瓷器,以助父君奉祀之用”

“其二,儿知父君将伐苏子国,特令我长葛木工作攻城之器物二,一曰云梯,此物可助军登城,二曰投石机,此物可投石掷重于敌城邑之上”

“其三,”说到这,郑忽将手中装有道德经上下篇的竹简袋奉上。

“其三则是,儿偶得原王室守藏室史所撰之五千言,名曰道德经,有上下两册,其书颇得治国、治人之要,能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儿不敢藏私,谨奉此书,以助父君教化元元也”

听完郑忽的礼单,郑庄公觉得他这个儿子真不错。

贵重的东西虽没有,但每一件却正好能挠到他痒痒处。

这种感觉就跟get到了g点差不多,用两个字来形容,舒坦

第一百四十九章 国民老公

待郑庄公看过郑忽令人演示云梯和投石车的作用之后。

心中在满意之余也有些伤感。

假使当年有此利器,只需用投石车抛掷石弹足以攻下许国国都。

又何需颍考叔奋勇登城。

最后竟在毫无防备下被暗算而死。

每每想到这里,郑庄公心里就愤恨难平。

颍考叔死在伐许之役,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出奇计使郑庄公母子和好如初,又跟随郑庄公南征北战,颍考叔可谓是智勇双全。

就这样一员允文允武的人才,没死在敌人的刀枪剑戟中,反而死在自己人的暗算之下。

死的不明不白,郑庄公要是能释怀那才有鬼了

虽然郑庄公知道颍考叔的死一定和公孙子都脱不了干系,但是奈何没有确凿的证据,公孙子都亦立功无数又是宗室,贸然处置恐寒了三军将士的心。

所以,他只能在伐许得胜之后,令三军将士共同诅咒暗害颍考叔的人。

但,问题是,公孙子都这个人面皮极厚,面对三军将士的诅咒竟然面不改色,无动于衷,仿佛一切都与他没有任何关系。

这就让郑庄公愤恨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自此之后,他更是再也不许公孙子都领军出战。

叹了口气,郑庄公将心中的恨意收敛,逝者已矣,惋惜也是无用。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