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3(2/2)
“我郑之东有伊洛之戎,郑之北有赤狄,若以我儿之言,当先伐何处”
郑庄公丝毫没有察觉到车马的颠簸,完全陷入了郑忽所描绘的新世界。
况且郑国也时常面临夷狄的侵扰,驱逐夷狄也算是社稷长计。
“以儿之愚见,莫若先难而后易,先伐赤狄,然后再伐伊洛之戎”
“嗯”
郑庄公的想法与郑忽正好相反,他是想先易后难,先伐伊洛之戎,再伐赤狄。
赤狄是当今夷狄之中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一支,并不是那么容易可伐的,还不如先伐灭伊洛之戎,彻底将之消化之后,国力大增,然后再伐赤狄。
而且,伊洛之戎距离较近,并无大河阻碍,不像赤狄部落距离远,有黄河阻碍不说,还有苏子国的十二个与夷狄有勾结的城邑。
“父君可知郑北疆,苏子国之北有台谷,台谷之北有恶金”
郑忽所说的台谷之北其实就是后世的山西晋城,晋城不但位置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而且境内煤铁资源极为丰富,为古“冶炼之都”,战国时期“阳阿古剑”产地。
“恶金”
郑庄公不太明白郑忽为什么对恶金这么上心,恶金造出的武器太脆,根本不堪一用。
其实,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已经尝试用铁来造武器,后世曾出土过商代铁刃铜钺。
只不过技术水平达不到,所造出来的铁制武器无法成为主流。
像秦国统一天下靠得不也是青铜兵器吗,只能说青铜冶炼技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是极为成熟,秦国更是将青铜冶炼工艺推向巅峰。
郑忽现在自然没有异想天开到给军队换装,装备铁制武器,单说以他对炼铁工艺半吊子的理解水平,根本指挥不了工匠炼成合格的铁制品。
就是在现今青铜冶炼水平这么高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必要将青铜冶炼技术丢掉,秦能用之统一天下,郑还不能用之称个霸嘛
不过,虽没必要换成铁制装备,但是用铁来制造农具却是很有必要。
像国语齐语中所谓“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
用铁打造的农具即便是再脆,也比木制农具的翻土效果要强的多。
而且也可以借打造农具的机会鼓励工匠钻研铁的冶炼工艺,青铜武器固然是主流,但是铁武器完全也可以作为补充,要知道并不是每个国家都有大量的青铜资源。
铁就不一样了,郑忽可记得晋城铁的丰富量简直令人咋舌,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开采,北宋时期用晋城的铁铸钱,明清时期,晋城境内熟铁炉数有百余座,清末民国,晋城的铁被炼成钢制针,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纪,晋城的铁矿依旧能称的上丰富。
这对郑国来说,绝对算的上是一座宝库
“儿记得当初向父君进献麦饼时,亦尝向父君进献保持地力不失之法”
郑庄公自然记的这事,这可是关系到民生的大事,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吗
“然也”
郑忽也察觉到了郑庄公的疑惑。
“若得恶金铸为农具,将粪便浇在地上,用恶金农具翻土,使粪便覆于地下,地力可增一倍有余”
郑忽这句话也不算是纯忽悠,铁制农具虽脆,但是将田地里的石块等障碍清除,翻个一二十公分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这样即便不浇肥,地力都会增加,更别谈再浇点肥,至于能增加多少,地力这个东西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只能看收成大致估算。
郑庄公听到郑忽这话确实是被惊到了,现在很少有用铁打造农具的,所以他也搞不清郑忽说的是真是假。
但是看到郑忽一副煞有其事的模样,他还是选择了相信。
因为地力增加就代表粮食增产,粮食增长就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人口就代表更强的国力,与争伯相比,这才是真正的社稷长计,没有比这个再重要的了。
人多力量大就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郑庄公觉得即使是只要是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他都愿意尝试一下
一旦成功了,那郑国就是脱胎换骨的变化,失败了也不要紧,左右不过是承受一些损失而已,反正与其他国家作战也要承担损失,与夷狄作战也要承担损失,区别不大
既然已经准备取台谷了,那么郑庄公首先考虑到的是盘踞在郑国北疆与夷狄有勾结的苏子国的遗老遗少。
以前郑庄公每次想到苏子国的这十二邑都生气,用四个控制在手的土地换了十二控制不了的毒瘤。
现在看来,是不能让他继续毒下去了,该到平定的时候了。
“我若取台谷必过苏子国,不将其平定,大军极有可能腹背受敌,我儿可有良策以应之”
郑庄公现在对如何对付苏子国的十二个邑也没有好的办法,故而他想看看郑忽对此有什么良策没有。
郑忽知道,其实这苏子国的十二邑与夷狄的关系相当复杂,但是如果总结起来就四个字,欲拒还迎
苏子国的这十二邑与夷狄的交往原则是不即于狄,即既勾结夷狄,又不一味的顺从夷狄,所以,有时候和夷狄的关系极好,有时候又会遭受夷狄攻击。
像左传僖公十年记载“秋,狄灭温邑。”
这就表明了苏子国与夷狄之间的复杂关系。
所以,对于苏子国既不能单纯的靠武力威慑,这样会让其更快的倒向夷狄的怀抱,得不偿失
但是,若是拉拢的话,苏子国又不太买账,苏子国就是为了应对郑国的压力才勾结夷狄的,所以,这倒是棘手的问题。
若是按照当前诸侯普遍的战争方式约战吧,郑忽觉得这苏子国还不一定会应战,总之郑忽对这个苏子国也有些头疼
“怪不得自家老爹一直对换邑的事感到不忿”郑忽心说。
这就是天子故意给郑国下个绊子。
“既然苏子国油泼不进,那不如换个方式,挑拨夷狄攻打苏子国如何不过算不算是引狼入室呢”郑忽有点犹豫,而且此事涉及到具体的操作,不是靠画大饼就能解决问题的。
犹豫了半晌,郑忽最终还是将决定心里的想法搁置,可以在理想目标上画大饼,但是具体到执行上的问题时,还是要务实一点比较好,他对苏子国的情况也不是特别了解,贸然画策,是对郑国不负责任。
郑忽可还记得常凯申委员长的坏毛病是什么,权谋玩的再好,在具体的事务上不经过调查,瞎指挥是要出大问题的。
用伟人的那句话来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儿对苏子国并无太多了解,仓促画策,恐有失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