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4(1/2)
”
郑庄公并没有因郑忽没有想到计策而失望,他也就是随口一问而已,并未抱太大的希望。
倒是郑忽从这件事情上表现出来的务实态度让他感到满意。
“子忽确实是进步不小”郑庄公心说。
“不过此事却也不能再拖了,回国之后看看祭足可有良策”
郑庄公想到了他的智囊祭仲。
郑忽见自家老爹沉默不语,自己也很明智的没再发言。
反正大饼他也已经画好了,郑庄公的情绪也让他调动起来了,剩下的事,就不归自己管了,有的是人为此事头疼。
以郑国此时的国力要真下定决心攻略苏子国的十二邑,绝对是没啥大的问题,只不过是以前郑庄公经常和中原其他国家作战无暇顾及就是了
至于和蔡国的争端问题,一时半会是解决不了了。
齐侯愿意做和事佬,郑庄公也没啥意见,只须回国后按照郑忽所说的,给卫公送几个美女,归换宋公的商彝,剩下扯皮的事就由齐侯包揽了,郑庄公只需要做好助攻工作就可以了
而郑忽现在最想回到他的采邑长葛,看看现在长葛的情况究竟是什么样了,毕竟这才是他未来活命甚至是争霸天下的本钱。
“长葛现在冬小麦已经种上了吧,也不知长势如何,工匠是否有新的发明,城中是否有新的变化”
郑忽扶着车轼,略有些颠簸的路却颠不散他对长葛的思念
抱歉,家里网速太渣,四十多分钟都没发出去
第一百一十章 收获
初四的月亮只能算是个月牙,破不开笼罩在天地间的一片漆黑,夜如人将纯黑色的墨泼在白纸上一样,黑的让人看不透一切
如果此时有人在新郑近郊,便能隐隐的听到哒哒的马蹄声,夹杂着隆隆的车轮划过地面的声音。
朦胧的火光和车马的声音随着时间的推移由远及今,渐渐的一切都变的清晰起来
这正是朝正之后从洛邑赶回新郑的郑忽一行。
冬日的夜比其他三季的夜都要来的早一些。
郑忽一行从洛邑紧赶慢赶,终于在此时抵达了新郑近郊。
郑忽也不知道此时是什么时辰,只知道天已经黑了有段时间了。
若无归国前的那一场繁琐的礼仪,郑忽一行此刻应该已经在新郑城中了。
不过,现在也离新郑城不远了。
未过多久,一行人已经抵达新郑城的北门。
没有火光通天,诸臣夹道相迎的场面,有的只是城楼上值守士卒的戒备。
在值守的士卒确认了是国君回国之后,护城河对岸的吊桥缓缓落下,城门亦缓缓打开。
与此同时,城楼上迅速下来四十余人的小队手举着火把分两列从城门内排到郑忽所在的车马近前。
在众人向郑庄公和郑忽行礼之后,郑庄公这才下达进城的命令。
随着车马再次开动,奔波了一天的郑忽一行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郑忽站在车上,居高临下的看下去,猛然间大亮的火光,竟是有些微微刺眼。
稍稍将头抬起平视前方,郑忽缓缓地呼出了一口浊气“终于到家了”
洛邑一行,郑忽虽没有达到和周天子改善关系的目的,但是却从郑庄公口中得到一个意外之喜。
天子宴饮时用蔡侯所献的瓷器当做餐具。
听到这个消息时,郑忽真感觉自己手里握着的是黄金。
现在是什么时代礼乐制度渐趋崩坏的时代。
天子所用的餐具,诸侯想不想用,卿大夫想不想用,士想不想用
嘴里说不敢,至于心里,谁知道呢
天子或许还以为蔡侯献上的瓷器是宝物呢,所以才存了炫耀之心,让诸侯以为这是天佑周德祥瑞
祥瑞天厌周德的预兆还差不多
只要郑忽回去之后大批量的输出瓷器,王室的礼乐制度就有可能面临着崩塌。
试想一下,当稍微富裕一点的士都能用上几个天子用的瓷器时,王室赖以存在的等级制度将会面临何种窘境。
瓷器不是鼎,鼎是用青铜制成的,可以说每一个鼎都是用钱堆砌的。
所以,王室这才能借此制定严苛的等级制度。
而瓷器,等技术成熟之后,生产多少那就完全看郑忽的心情了。
不过,郑庄公的话却打断了郑忽的幻想。
郑庄公极为严肃的对郑忽说:“瓷器严禁售卖,只能用于诸侯间的回礼”
郑忽清醒之后也立刻明白了自家老爹的意思。
毕竟现在既然准备尊王了,就不能将王室的威严搞成一个笑话,稍微打击一下可以,这样才会让王室感激郑国。
但是,要是周天子知道瓷器是从郑国流出去的又该是何想法
这也和郑忽无关了,他只要严格的执行郑庄公的指令就行了。
车马入城,直奔宫室而去。
一天的车马劳顿,郑忽有些疲倦,木制的车架,即便御的驾车技术再好,也总会有些颠簸。
更别说郑忽为了忽悠郑庄公耗费了那么多脑力。
趁着明亮的火光,郑忽也从郑庄公脸上看到些许的疲倦之色。
郑忽知道自家老爹也挺累的。
一路上和自己从国际形势聊到国内形势,从尊王攘夷聊到内政治理。
郑忽也算是涨了不少见识。
只能说姜还是老的辣,和郑庄公比起来,郑忽虽然有点智慧谋略,但还是差的太远
郑忽的优势只是在于他的思维被这个时代的价值观约束的不深而已
而这些不过是小道罢了
车马入宫,郑忽向自家老爹告辞之后,便回到了自己的住所。
稍微收拾了一下,郑忽躺在塌上,思考着未来将会面临怎样的变化,他又该如何应对。
“瓷器是不能卖了,看来得开辟一条新的财路了”
这让郑忽有些头疼,好不容易搞个赚钱的门道,说没就没了。
“等回长葛之后再看看有什么赚钱的门路吧”
“不过,这个尊王攘夷是不是提的有点早了”
郑忽现在有点怀疑自己的做法是否恰当了。
“尊王攘夷之后,国家的力量就集中到外部了,这样对变法改革很不利”
郑忽虽然从来没有想过要在郑国实行一场类似于商鞅在秦国的激烈变法,但是,无论怎么说,法是必须要变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