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7(2/2)
“寡人为尹大夫介绍,此乃寡人之世子,忽”
郑庄公微微侧身,看着郑忽道。
“见过世子”
“尹大夫客气了”
郑忽也与尹小叔相互见礼。
之后,尹小叔便引着郑庄公和郑忽前往邬邑的城守府邸。
至于随行士卒,也自有安排。
待至其府邸正厅,郑庄公居上首,郑忽和尹小叔则分居下首左右。
两方叙话未久,便已有飨食入案。
这也是邬邑大夫早已安排好的。
当然,欣赏一首鹿鸣也是免不的。
毕竟在这个时期,贵族之间,有宴必有歌。
歌不单是为了让人欣赏的,还有别尊卑、助教化的作用。
像在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帝舜以夔为典乐,教稚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
就已经开始用乐来教化人们。
到孔子删订诗经,诗经成为儒家的五经之一,被后世的儒者拿来当成教化的工具。
郑忽看着随着节拍而低声跟着吟唱的尹小叔,心中突然萌发了一个念头。
“莫非这位尹小叔是尹吉甫之后”
也不怪郑忽这么想,此人能在邬邑入周之后担任邬邑大夫,这代表周桓王对他还是相当信任的。
邬邑可是入洛的要道之一,等闲是不可能被派到此处宰一地之政的。
而且其以尹为氏,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就是周宣王时期的重臣尹吉甫。
加之尹国本就是畿内封国,后随平王东迁至此,被封于尹邑,历史上尹氏在未被灭之前一直活跃在成周王室的小朝廷中。
比如尹氏参与过曲沃伐翼,策命晋文公,讨伐郑国等等一些事情。
只不过后来败在与刘、单二公的争权中。
而且看他那沉浸在歌声中的模样,郑忽觉得可能性就更大了
因为诗经就是尹吉甫编篡的,后世人们称尹吉甫为中华诗祖
家学源渊
郑忽和尹小叔又一轮的相互敬酒结束,郑忽没忍住心中的好奇,问了一句。
“尹大夫可是先宣王中兴名臣、太师,连先宣王都亲命大臣作诗颂曰文武吉甫,天下为宪的那位先太师之后”
尹小叔闻言一愣,随即笑道:“然也”
郑忽听到尹小叔肯定的回答,起身朝尹小叔拱手作揖,道:“忽素来仰慕先太师薄伐猃狁,城彼朔方,挽诸夏于将危,解王室于倒悬的赫赫之功,今日竟能得见先太师之后,可谓荣幸之至”
好话谁都爱听,尤其是像郑忽这种不断地夸赞别人祖先的功绩的好话。
尹小叔起身回礼,笑道:“世子谬赞了”
“先祖虽有夹辅王室之功,然郑亦不落其后也,先司徒桓公受王命治理周民,周民以和,至今亦有周民追慕先司徒之德”
“至于先王卿士武公,王室及我周民东迁皆仰赖其力,匡佐天子,讨伐不臣,先武公之功不可谓不大矣”
这就有点相互吹捧的意味了。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尹小叔总不能谦虚的对郑忽说,我家先祖哪有你说的那么厉害之类的话吧
郑忽也知道尹小叔的话只是客气客气。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就他这一家子行的那点破事,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
确实,尹小叔说的也不假,但这都是捡好的说的。
至于他这一家子和周王室的那点龌龊,人家总不能拿到台面上吧
先不说还不至于这样干,就以而今的地位来论,他一个畿内封国的小采邑主,还不是第一顺位继承人,完全没必要得罪郑国这个中原强国。
再说,郑国和王室之间的斗争是属于两尊大神之间的斗法,他们这些小鬼完全没必要掺和进入
“尹大夫客气了”
家里的网速太差,找资料花了好长时间,我得先睡会,下一更会很晚
第九十九章 如周朝正 4
在邬邑停留的那场宴饮并未进行到很晚,也谈不上有什么相谈甚欢之类的场面。
尹小叔只是尽到了他一个王臣应尽的职责。
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郑忽也没想从这位尹小叔身上得到什么,只是单纯的仰慕其先祖,那位和南仲齐名的,为诸夏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先贤。
生活就是这样,和人交往并不是一定都要怀揣着功利性目的。
单纯的交流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日的天气已有些好转,郑忽一行一大早便辞别尹小叔,继续赶路。
时间已经很紧了,明日便是岁首,朝正之日。
若是今晚还未到的话,那干脆直接打道回府得了
而且郑庄公身为王左卿士此时前去已是极晚,要是再晚些,不说天子会震怒,国际影响也不好。
朝正的诸侯会说郑庄公不把天子放在眼里。
虽然这确实是真的,但是总归还是需要一块牌匾来遮一遮的。
是以,刚离开邬邑,郑忽一行便加快了速度,一个半时辰左右,已然抵达王都近郊。
而近郊已筑有土坛。
此坛方圆九十六尺,高四尺,坛上有上下四方神明的像。
像是木制的,四尺见方,涂六种颜色。
东方青色,南方赤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上方玄色,下方黄色。
用六种玉装饰:上为圭;下为璧;南方璋;西方琥;北方璜;东方圭。
周公黑肩已在坛前不远处等候,这当然不是为了等郑庄公一行,而是为迎接朝正的诸侯。
也得亏是郑忽一行来的比较晚了,要摊上诸侯扎堆来朝见的时候,郑庄公可能还得排队。
像鲁隐公十一年的时候,滕侯和薛侯去朝见鲁隐公时就因为排队的事吵起来了。
薛侯说:“我先封。”
滕侯说:“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
鲁隐公对这种情况也是相当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