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1(1/2)
等候迎接大军,他这才命令大军开动。
稍稍低头看着眼前面显稚嫩的公子辛丑,泄驾率先行礼道:“劳烦公子在此久候,公子辛苦了”
辛丑颤颤巍巍的回了一礼,他真的是有些害怕。
刚才看到这么多的士卒直奔召陵而来,扬起的滚滚尘土、隆隆的战车行驶的声音、哒哒的马蹄声以及士卒行进所发出的脚步声配合着随风飘扬的郑军大纛,给他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威武的士卒。
这也是正常,一来他年纪太轻,从来没有上过战场,二来,谁让现在的郑国是中原有数几个强国之一,甚至毫不夸张的说,就此时中原地区各国军队的战斗力来论,郑国要说是第二,没人敢称是第一。
看着眼前身着甲胄,高出他小半个上身的年轻男子,虽然目露和色,但他的心里还是有些七上八下。
“不不敢称辛苦”
结巴了一句,他很快就镇定了下来,这得益于子令平常的教导。
随后,泄驾又与子令和召陵属官一一见礼。
之后,泄驾邀请公子辛丑同车,在三军前后转了一圈,意即象征性的告知三军将士,郑国的贵族中再添一员,他日相见,要以礼相待。
在郑军的一片欢呼声中,车马缓缓停在三军阵前,泄驾和公子辛丑同时下车,联袂走到早已搭好的临时祭台脚下,泄驾将郑忽交于的盟书玉片交到巫觋手中,巫觋小心的将之放在装有三牲的鼎前,祭祀这才算是开始。
随着几名巫觋的祷告唱诵之声响起,大军一片肃穆,除了偶尔风吹动祭台上大旗的猎猎之声,整个祭祀现场落针可闻。
也不知等了多长时间,巫觋让跪在祭台脚下的泄驾和辛丑同时上前来,二人小心的起身走到祭台之前以牲血涂于嘴唇之上,同时向后土神宣布召陵已归郑所有,乞求后土神的保佑。
再之后。二人一个左手一个右手同时手持盟书的一角,转过身来,高高举起,象征着在后土神的见证下,自今日起,召陵已经是郑土。
此时,三军将士的欢呼之声再次响起,祭祀进行到此处已经临近尾声。
在一片欢呼声中,二人将盟书在放回原处,退到原来的位置再次跪下,由巫觋将方才的情形向后土神汇报。
三军将士的呼声立止,目不转睛的盯着台上的巫觋。
终于,巫觋在低音唱诵之中送走后土神后,大声的宣布,后土神对这次祭祀非常满意,感谢在场众人的虔诚热情之心
于是,大军的欢呼声再次响起
祭祀也进入到了收尾阶段。
而后,泄驾和公子辛丑再次同时手举盟书登车,再一次的围绕着大军巡转一圈,向三军将士宣告召陵已是郑土。
在将三牲煮熟后,分别分给郑一方和召陵一方同食,祭祀这才算是结束。
接着,子令便命人将已经准备好的粮秣送出城外,犒劳三军将士。
整个受城仪式便算是告一段落,而此时,天已经微微的黑了。
第八十五章 收尾
邓城,封君府邸正厅。
郑忽跪坐在上首,听着泄驾派的使者将召陵的情况一一代为传达,最后,使者对郑忽言,泄大夫带领着公子辛丑和召陵宰子令大夫及本国士卒正在往此地赶来的路上,还请世子稍待
听到这里,郑忽突然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洪水以北自即日起,算是彻底的投入郑国的怀抱了。
此事从筹划到今天,至多也不过有半个月的时间,但是其中所经历的风险却是一点不少,也不知是否是郑忽运气太好的缘故,每次总能够化险为夷。
而今,事已成定局,一个拓土之功是跑不了了。
这就足够让郑忽喜出望外了,虽说他的嗣子之位渐趋稳固,但是谁又会嫌自己立的功多呢
况且此事全是由他一手筹划执行,此事的成功不仅是没有让他的心血白费那么简单,更极大的增强了他的自信心。
虽说他刚来之时也曾带军助齐破戎,但那完全是赶鸭子上架,不得已而为之,与此次不可同日而语。
挥手示意使者退下。
郑忽需要一个人静一静,好平复一下内心的略微有些激动的心情。
曾经发生过的乐极生悲的事情,已经让郑忽得到了不小的教训,他必须不断的迫使自己始终保持一颗冷静的心,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状态。
而且,郑忽还记的临行前,自家老爹对自己的告诫,事情越到最后越要小心谨慎。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事情,郑忽真的不愿让它发生。
随着心境的平复,郑忽的开始思考起此事该如何收尾。
邓城、召陵虽然已经入郑,但是民心未附,还是存在着一些隐患的。
邓荒和公子辛丑作为封君,肯定不能再让他们留在此处,尤其是邓荒,其家族在邓城经营了三代,邓城的国人早已习惯了其统治,若是其对郑国的统治心有不满,带领邓城叛郑归蔡,那么肯定会有大批的国人跟从。
这一点,郑忽是深信不疑。
昨日大军走后,郑忽回城正好碰到一群战战兢兢的邓城国人为邓荒求情,这些人虽不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也隐约明白邓城已经易主,七千余郑军怎么可能能悄无声息的入城。
而且前日虽然天色已晚,但是郑军挟持邓荒入城,又不是什么隐秘之事,有心人自然能发现其中不对劲的地方。
故而,郑忽昨日只能一边将邓城已经归郑的消息告知众人,一边保证仍会让邓荒食采于邓,不会因为邓城入郑就改变此地的政令,这才让邓城的国人稍稍安心。
也由此,郑忽知道,这小胖子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油腔滑调、只说不做,至少对于邓城还是比较负责的,说不准府库中囤积的那么多粮草就是为了应对饥馑之患的。
所以,郑忽对于邓荒这个小胖子就更加不放心了。
原本郑忽就是准备将其留在身边,现在更加坚定了这个想法。
“可以让他继续食采于邓,但是却不能再任由他管理邓城了”郑忽想道。
至于召陵的问题,郑忽现在还不是特别了解,只有等泄驾来了,他才能知道召陵的大致情况。
不过,虽不了解,但是郑忽已经决定,让公子辛丑和邓荒享有一样的待遇,只挂个封君的名头,每年享用着封地的赋税,其他的治理问题就不需要他们插手了,自有郑国的官吏来帮助他们管理封地。
至于帮助他们管理封地的官吏问题,根本不用郑忽操心,从军中遴选几人足堪大任。
现在又不是后来文武官员泾渭分明的时代,治理地方靠的是文官,此时压根就没有文武界线这一说,像经常为郑庄公出谋划策的祭仲,登上战车就是一猛男,还有后来的鲁国季孙氏的家宰阳货,以陪臣执国命,靠的不就是他自身的领兵能耐吗
况且军中的军官尽皆是贵族充任,好歹也是接受过贵族教育的人,君子六艺难道是白学的
话虽如此,郑忽还是决定要留下千余人的军队在此驻守维稳,不过这终究不是长久之策,移民徙边才是社稷长计。
这又带来一个问题,郑国国内都是地广人稀,更不会有人愿意来这经常遭受洪水泛滥的地方受罪。
但是这个地方又十分重要,不但距离上蔡极近,而且与顿国、沈国接壤。
“真伤脑筋啊”郑忽感叹一声。
他决定还是回去和他老爹商量一下再做决定。
“不过,鼓励生育的事情确实该提上日程了”郑忽现在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人口的重要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