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郑王天下 > 分节阅读 14

分节阅读 14(1/2)

目录

停地朝着长葛城的方向叩头,更多的人则默默的在自己家中为郑忽立起了长生牌,希望可以保佑郑忽长命百岁。

而几乎所有的人在教训自家子侄的时候都会加上一句“要世代忠于世子,不可持二心”。

一时间,整个长葛对郑忽的忠诚度瞬间ax,要是有人敢在长葛说郑忽一句坏话,保证光唾沫星子就能淹死他,甚至还有人偷偷传信给潜逃在外的家人让他们回家。

能出现这种状况并不奇怪,诸夏的人民就是这么可爱,知恩图报从来都是诸夏民族的天性。

像孔子所谓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还有郑忽未来的大舅哥齐襄公灭了纪国,报了九世之前因纪侯在周夷王面前进馋言,导致齐哀公被烹杀的世仇,各国春秋皆美其事,后来的公羊派更是进一步引申成大复仇主义的观点,即所谓的“九世之仇,犹可复也”。

在诸夏人民看来,不但九世的仇可报,九世的恩也可报,也必须报,这就是此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君待我以国士,我必以国士报之。

郑忽的这一套免税政策实际上是学习刘邦的故智,刘邦得天下之后将丰、沛作为自己的汤沐邑,令世世无所出,所以,终汉一朝,除了刘氏的大本营关中,就数丰沛人民对刘氏的忠诚度最高,而且是世代相传的忠诚。

想想也是,辫子朝的永不加赋的那一套都能让后世某些奴膝卑颜的人大唱赞歌。其实呢,赋是不收了,还有税啊,赋是进内库供皇帝开销的,税才是进国库的,所以,辫子朝干的不过是左手倒右手的买卖,要不然,你真以为当时的人生活在天堂啊恰恰相反,当时的税收不比任何一个朝代轻,而且辫子朝的统治者为了粉饰太平四处去浪,各地搜刮民脂民膏供他们享乐,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郑忽虽然对自己的免税政策有预期,但是也绝对想不到会掀起这么大的波澜。

说起来,自从那日邓方领命去查找证据,一直也没个音信,郑忽也不能一直苦等着,故而只能不断的应父老的邀请,四处去巡视乡邑,学着刘氏撒钱撒政策收买人心。

而此时,郑忽正在挠头搔首的为一篇策论发愁,毕竟免税这么大的事怎么能不向他老爹汇报一下,虽说长葛是郑忽的食邑,税赋是用来供养他一个人的,按说这种事只要当事人同意了,别人是没有资格置喙的,但是,这种摆明了收买人心的事,郑忽觉的还是跟他老爹通个气比较好,要不然他老爹肯定会起疑心。

要知道此时曲沃虽未代翼,但和翼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多年了,再加上郑忽的倒霉叔叔搞的那一出事,郑忽觉得他老爹对于这种收买人心的事一定会很敏感,因为这是国君才能有的特权,即便是亲儿子也不行。

但是郑忽又不能不这么做,所以郑忽只能尽量的打消他老爹的疑虑。

而通过写一篇策论来阐述自己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并将自己的为政观点展现出来,不但能够打消他老爹的疑虑,让他老爹以为郑忽心中还是有他的,而且还能让郑忽在他老爹面前刷一波脸,这买卖怎么算都不亏。

郑忽沉吟许久,最终提笔写道:儿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儿虽下愚,知其不可。

自儿至长葛就封以来,每巡行乡邑,见细民忧劳一载,而家无余粮可食,常有菜色,斑白者无晚年之享负于道路,垂髫者无幼岁之乐埋首于荒野,儿每见于此,心实痛之,退思进益,是儿之德薄无以佐吾民乎抑或儿之政有弊乎

且儿闻民者,国之本也,民富者,国可以强,民乏者,国必削,故乍富之国者不可以长久,藏富于民者可以绵长,故儿斗胆令长葛之民世世勿出税赋,以益其民,固国之根本,此社稷之长计也,望父允之。

不孝子忽再拜顿首。

郑忽写完,加封之后,立马派季快马加鞭送往新郑,并且嘱咐季一定要亲自交到他老爹手里。

季拍着胸脯保证,一定不会让郑忽失望,这才让郑忽稍稍心安,郑忽实在是怕他的几个兄弟到时候再从中捣乱,导致本来好好的一件事变成了坏事。

郑忽现在远离新郑,又无人能与他策应,虽说祭仲一家有偏袒他的意向,但是也只是意向,郑忽并不敢保证祭仲这老狐狸一定会帮自己,所以还是让自己的人亲自交给他老爹,更让人放心。

送走了季,郑忽一个人跪坐在案几前面,手托着腮,有些微微失神。

片刻之后,郑忽起身,叫仇随他一起前往管母的住处。自从那日郑忽决定三日一朝管母之后,郑忽每隔三天都会过去一趟,和管母说说话,聊聊家常,问问住的可习惯,是否有其他的需要。

刚开始管母还有些不太适应,觉得郑忽可能包藏祸心,后来经过郑忽“推心置腹”的交谈,说听说管仲生意做的好,又将自己的处境讲了出来,这才管母消除了芥蒂,只不过管母没有注意到郑忽所说的时间上的漏洞就是了。

毕竟谁都觉得自家的儿子好,听到自家儿子的大名都传到郑国来了,管母能不高兴吗郑忽又对他们不错,不惜一国世子之尊三天两头跑过来嘘寒问暖,还让他们的饮食起居跟郑忽看齐,这感动的管老夫人眼泪哗哗的。私下里敲着管仲的背对管仲说:“我儿不是常叹无明主赏识吗世子待老妇及汝甚厚,我儿万不可负之,世子,长者也,愿我儿谨事之”

管仲本来心有怨怼,见郑忽对他母亲如此关照,又听得母亲的劝诫,也渐渐消除了对郑忽的不满,每次见郑忽也能含笑交谈几句,一改之前高冷,对郑忽爱答不理。

郑忽见此情况更是高兴不已,他知道管仲算是彻底被自己采用的母亲路线给俘虏了,这也让郑忽对管母更加尊重。

第二十九章 管仲的请求

管母的住处,郑忽正在和管老夫人聊着家常,管仲和鲍叔牙小心恭敬的作陪。

“这几日天气凉了,老夫人应多加些衣服才是,长葛比不得临淄,这秋冬两季更比临淄还要凉些。”

“世子有心了,老妇不过一山野鄙陋之人,何烦世子记挂,世子切勿以老妇之故而耽搁了大事了,不然,老妇真是万死难赎其罪啊”

管老夫人自然知道郑忽有什么目的,但是或许是被郑忽的真诚感动了,又或许是自从管家破落之后就再也没有受到这样的尊重,管老夫人每次看着郑忽的时候,总是眼角微微上扬,因操劳而早生的鱼尾纹挤在一起却又沟壑分明,一副慈祥的模样,显然是将郑忽当成了自家晚辈来看待。

“老夫人太客气了,忽不过一闲散公子,能有何大事老夫人长者,能驾临寒舍,此忽之幸也,忽怎可舍本而逐末。”

好话谁都爱听,管老夫人听郑忽这么说,脸都乐成了一朵花,但是嘴上却仍谦虚着:“老妇当不得世子之赞”

说到底,管老夫人毕竟是女性,虽然早年为了抚养管仲成人受了不少苦,但还是存在女性的通病过于感性,再加上心中不乏迫切的希望管仲能重振门楣,见郑忽又如此厚待她们母子,所以,很容易就着了郑忽的道。

但是,管仲就不一样了,十三四岁的时候为了能给管老夫人分忧,走南闯北,各式各样的人都见过,自然不可能被郑忽的两句好话唬住。

“仲听人言,世子复长葛之民,令世世无所与,可有此事”

郑忽的免税政策,早已传遍长葛,甚至连宫室之中的下人也在谈论这件事,管仲岂有不知之理。

“然也,吾见吾治下之民常辛劳一载,却无一岁可食之粮,故而悯之,损其赋税以益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