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1/2)
伋有些疑惑:“子忽何出此言”
“吾尝闻卫地多君子,今见伋子,可知此言不虚”
郑忽本意是想客套一番,和公子伋说说话,排遣一下行军途中的无聊,没想公子伋会这么问,便随便应了一句。
公子伋听到郑忽对自己如此推崇,面有喜色,道:“子忽谬赞伋愧不敢当”
看着面带笑容的公子伋,郑忽心中开始对“每个人都是有弱点的”这句话更为信同。
像公子伋这样的守礼君子都不可避免的因名声和别人的夸奖而喜形于色,更何况其他人呢
在郑忽的有意称赞下,公子伋的话也多了起来,两人开始天南地北的胡侃,郑忽作为一个曾经生活在知识大爆炸时代的写手,自然比公子伋的见识更广,常常一句话就让公子伋惊为天人。
看着每每因自己的奇谈怪论搞的惊叹不已的公子伋,郑忽第一次发现,原来君子也有这么人性化的一面。
想想在齐国与公子伋相处的这段时间,公子伋给郑忽的印象是话不多但对每个人都极为有礼,对礼的偏执程度近似于子路的“君子死而冠不免”
加上历史上公子伋的愚孝行象。于是,在郑忽的脑海中,公子伋便成了守礼、刻板、不知变通,类似于后世电视剧中的腐儒形象,谁让电视剧中腐儒都被冠以君子的称号呢
“电视剧害死人”
这也难怪郑忽在心中吐槽,实在是春秋时期的君子和后世儒家文化下的君子,标准是不同的。
在春秋时期,君子一般来说指的是那些有文化,接受过良好教育,能够在待人接物上符合礼的规范的人,当然这些人,一般都是统治阶级。
因为当时文化的传承是靠家传或者国家指定的官办机构,而这些能够接受文化传承的人无一不是贵族。泥腿子连学习识字的机会都没有,更谈不上有文化,与之相对的是很多贵族家学源远流长,甚至很多都能追溯到上古。这就造成了君子一词仅能用来称呼贵族。
后来,随着孔子开坛讲学,百家争鸣,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很多草根通过学习,有了文化之后,开始在各个国家出仕,君子的概念便不再仅限于贵族。
再之后,儒学成为正统之后,拼命排挤打压其他学派,君子就成了儒者的代名词,此时,君子的道德内涵开始逐渐取代社会地位内涵。
又随者儒学的僵化,君子最终成了郑忽前世在电视剧所看到的要么是固执呆板、没什么能耐而且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死鸭子嘴硬形象,要么是道貌岸然却心怀不轨的伪君子形象。
总之,君子一词算是彻底被儒家玩坏了。
第八章 郑庄公修
虽然拒绝了公子伋让郑忽随他前去朝歌的邀请,但是,途径卫地,却也免不了要向卫国借道。
毕竟这么一支大军,未经允许就踏入别国的领土,这在无论什么时候都会被视为侵略行为。所以,郑忽只得遣高渠弥带着礼物和公子伋一道前往朝歌,向卫侯借道。
终于在四天之后,高渠弥引着卫国的一下大夫来见郑忽。
在卫国人的引路之下,又经过了四天的跋涉,郑忽才算是踏上了郑国的土地。
说起来,原来的郑国其实并不在中原地区,而在华山以西,渭水以南。
至于现在的郑国为什么会跑到中原地区,这还得从郑国立国说起。
郑国的祖先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在周宣王二十二年的时候被封于郑。
后来又在周幽王的时侯,被任命为司徒,周幽王宠爱褒姒,惹的很多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
于是郑桓公感觉周王室这条大船可能要沉了,就跑去问当时的史官,说周王室这条船要是沉了,我怎么才能不给他陪葬。
史官就推荐他把国家迁到现在的郑国所在的地区,由于当时这个地区是虢国和郐国的领土,于是郑桓公就利用自己司徒的权利迫使虢国和郐国献出了十个邑的土地,最终立国成功。
想着郑国的发家史,郑忽心中对自家的便宜老祖宗的远见也是极为佩服。
这简直就是投资学的经典案例嘛,这要是在后世,妥妥的一投资界的大拿。
不过,或许郑国的老祖宗也没想到,搞了块地理位置这么好的土地,奈何子孙不给力,偏偏守不住。
由此可见,祸福是相依的
在郑忽看来,其实一直到他的便宜老爹在位的时候都还好,郑国算是中原地区的大国、强国,但是等到他的便宜老爹一死,郑国的国际地位开始直线下降,到最后只能在整个诸侯争霸时期沦为二流国家。
这大致与后世的日不落帝国在二十一世纪的尴尬地位差不多。
能不尴尬吗老祖宗打下了这么好的底子,最后竟然是高开低走,这事别管搁在谁身上,谁都难能受了。
反正郑忽是受不了。
“既然重生在你身上,我一定会弥补你的遗憾,带领郑国再度崛起”郑忽在心中暗暗说道。这既像是对原主的承诺,又像是为自己定了个目标。
收起心中所想,郑忽遣高渠弥先众人一步前去向郑忽的老爹报信。
说起来,齐国一行,高渠弥算是赚的盆满钵满,不但助齐有功而且促成了齐国和郑国之间的联姻,夹带着还收到了老齐侯赠送的感谢“贿赂”
看着高渠弥远去的身影,郑忽心中不知道该对这个历史上干掉原主的乱臣是恨呢,还是感谢呢
又行了三日,感受到军中越来越浓烈的喜悦氛围,郑忽知道应是即将到达郑国国都新郑了。
越是靠近新郑,郑忽越是心中打鼓。原因很简单,郑忽终究不是历史上的那个公子忽。
假的即便装的再像,那也还是假的,和真的总是有些差别的。也许别人注意不到,但是却很难瞒过那些和原主朝夕相处的人。
所以,郑忽现在心底还是比较忐忑的。再加上原主还有一位在历史上鼎鼎大名枭雄老爹。
郑忽可是记得,他的这位枭雄老爹可是干过杀弟囚母的事情的。
历史上,郑忽的这位枭雄老爹为了坑死他一母同胞的亲弟弟,也就是郑忽的便宜叔叔共叔段,可是费了不少功夫的。
先是遵循郑忽祖母的意思,把郑忽的这个倒霉叔叔的封地从共地移封到京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荥阳。
接着对共叔段的招兵买马睁一眼闭一只眼,祭仲劝他说“要早做打算,如果发展成燎原的形势,再想铲除可就难了”。他却回了一句在后世极有名的“多行不义必自毙”。看着自己的亲弟弟花样作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