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重返基层的视角转换(1/2)
国家发改委办公大楼的夜晚,常常灯火通明。江辰伏案审阅着有关区域协调发展的各类报告和数据,纸上谈兵愈深,他心中那股“到实地去看、去听、去问”的冲动就愈加强烈。宏观政策的种子,必须播撒在现实的土壤里才能生根发芽。在一次委务会议上,他主动提出,当前正在研究的几项重大区域政策,需要更扎实的一线情况支撑,建议由他带队,赴几个有代表性的省份进行一轮专题调研。这一提议得到了委主要领导的支持。
调研方案很快敲定:选取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A省,类似江苏)、中部农业和人口大省(b省,类似河南)、西部生态脆弱与能源富集区(c省,类似陕西),以及,他曾经工作过的清河市。这个选点颇具深意,既覆盖了东、中、西不同发展阶段和功能定位的区域,也包含了对他而言具有特殊意义的“样本”。
调研组由江辰带队,成员包括地区经济司、基础产业司、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的司局级领导和业务骨干。出发前,江辰专门召集调研组开会,定下调子:“我们这次下去,不是去检查工作,更不是去指点江山。我们是学生,是请教者。‘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 要放下身段,深入一线,多看现场,多听真话,多问计于民、问需于实。目标是摸清不同区域在落实国家区域战略中遇到的真问题、新情况,听取地方对完善政策的真知灼见。”
调研第一站,便是清河。飞机降落时,透过舷窗看到熟悉的山水城郭,江辰心中感慨万千。仅仅离开数月,这片土地似乎又有了新的变化。但他迅速调整心态,提醒自己此次的身份是“国家发改委江副主任”,任务是调研,而非省亲。
在清河市的汇报座谈会上,方远市长(已接任市委书记)代表市委市政府作了全面汇报。他详细介绍了东海新区的最新进展、清河融入区域发展战略的举措和成效,也坦诚提出了在能耗指标、土地要素、跨区域生态补偿等方面遇到的瓶颈和期盼。汇报数据翔实,思路清晰,但江辰明显感觉到,方远和清河干部在向他汇报时,语气中多了一份对“上面来领导”的恭敬,少了几分昔日并肩作战的随意。他认真记录,不时插话询问细节,特别是政策在基层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情况。
“方远同志,你刚才提到新区引进的一个高端制造项目,因为能耗指标问题卡了壳。具体卡在哪个环节?是省里分配的问题,还是国家行业标准的问题?企业自己有什么替代方案或节能承诺?”江辰的问题直接要害。
方远略显谨慎地回答后,江辰转向调研组的同志:“这个问题很典型。我们制定能耗双控政策,方向是对的,但如何更加精准、科学地分解指标,既完成国家任务,又不‘一刀切’卡死优质项目,需要深入研究。‘政策好不好,要看企业笑不笑,群众跳不跳。’ 我们要多听听一线的呼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