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凝聚共识(1/2)
战略布局的棋子悄然落定,各项机制逐步建立,清源县的发展机器正按照新的蓝图缓慢而坚定地调整着运行轨迹。然而,正如江辰所预料,任何触及深层格局的变革,必然不会一帆风顺。最初的阻力,并非来自公开的对抗,而是源于一些细微之处,源于因循的惯性、既得的利益和观望的心态。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第一阵微风,起于考核指挥棒的转向。新的乡镇和部门综合考核办法征求意见稿下发后,在基层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虽然增加了产业发展质量、创新能力等指标的权重,但一些长期习惯于追逐固定资产投资额、招商引资项目数的乡镇主官,感到了明显的不适应和压力。
一天下午,一位与江辰相熟、在农业大镇任党委书记的老部下,借着汇报工作的机会,委婉地吐露了担忧:“江书记,新的考核办法我们都学习了,方向肯定是对的。但是……像我们这种以农业为主的镇,引进高科技工业项目很难,考核‘创新能力’这块,分数恐怕很难看。能不能对不同类型的乡镇,设置不同的考核侧重点?”
这番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的现实困惑。他们认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但面对具体的考核指标,感到无所适从,担心“一刀切”会影响排名和积极性。
江辰没有直接回答行或不行,而是引导他思考:“老李,考核是指挥棒,但不是捆住手脚的绳子。农业镇的优势和潜力就在农业本身。‘清源优品’的升级是不是创新?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采用新技术、新业态是不是创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是不是创新?考核‘创新能力’,是鼓励你们立足实际,在自身领域里谋创新、求突破,不是非要你们去搞不切实际的高精尖工业。你们镇那个利用电商平台销售特色农产品的模式,就很有创新性嘛,要继续深化。”
他随后指示县考核办,在制定实施细则时,要更加注重分类指导,设置特色指标,鼓励差异化发展,避免新的形式主义。这股因考核变革带来的微澜,在引导和调适中逐渐平复。
另一股稍强的暗流,出现在资源要素配置的调整过程中。根据新的产业导向,县里决定将一批闲置的工业用地指标,优先调整用于支持“清源优品”产业链的配套项目和经开区优质企业的扩产。这触动了一些原本有望获得指标但不符合新导向的项目的利益。
某位在清源经营多年的企业家,通过某种渠道找到一位退休的县级老领导,希望其能向江辰“美言几句”,通融一下。老领导给江辰打来电话,语气客气地询问用地政策是否“弹性空间太小”,担心“挫伤本地企业家的积极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