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更广阔的战场(1/2)
“清源优品”农业品牌战略的初步成功与持续深化,为江辰在清源县站稳脚跟、打开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他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个县域经济的掌舵人之一,仅靠农业领域的单点突破是远远不够的。清源县的发展短板是系统性的,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活力不足、财政保障压力大等问题,如同一个个暗礁,制约着这艘航船的前行速度。他必须将视野从田间地头,扩展到更广阔的县域经济发展全局。
这段时间,在持续关注“清源优品”进展的同时,江辰投入了大量精力用于调研和思考全县的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路径。他走访了县经开区的大部分规上企业,与企业家座谈;调阅了近五年的工业、服务业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与发改、财政、工信、文旅等经济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多次深入交流。一幅更为复杂、也更具挑战性的图景,逐渐在他脑海中清晰起来。
清源县的工业,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为主,普遍存在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几家曾经辉煌的县属国企改制后活力不足,亟待转型升级。招商引资方面,虽然力度不小,但受限于区位和基础配套,引进的大多是劳动密集型或资源消耗型项目,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凤毛麟角。服务业则主要以传统商贸和基础文旅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简单重复发达地区走过的老路,显然行不通。江辰结合在示范区工作时积累的区域协同发展理念,开始构思清源县的发展新思路。他认为,清源县不能追求“大而全”,而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走“特色化、差异化、融合化”的发展道路,积极融入区域发展大格局,在细分领域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这天,他主持召开了一次县政府专题会议,议题是“研究清源县下一步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参会者包括各位副县长、经开区主任以及主要经济部门的负责人。
会议开始,江辰没有先入为主地抛出自己的方案,而是引导大家先分析现状、查找问题、畅所欲言。各位负责人结合各自分管领域,坦诚地指出了面临的困难:工信局谈到传统产业升级缺乏技术支撑和资金投入;经开区提到招商引资同质化竞争激烈,好项目难引难留;文旅局感慨旅游资源分散,缺乏龙头项目带动,留不住客人;财政局则一如既往地强调收支平衡的压力。
等大家充分发言后,江辰才开始阐述自己的思考。他首先肯定了大家指出的问题,然后话锋一转:“问题大家都看得很准,关键是怎么办?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有一个系统的、前瞻性的产业布局思路。”
他走到会议室的白板前,边写边讲:
“我认为,我们的产业发展,要抓住几个关键词:特色、融合、赋能。”
“第一,工业上,不是另起炉灶,而是要推动‘老树发新枝’。 我们的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不是没有基础,关键是如何提质增效。比如,纺织服装能不能从代工贴牌,转向设计与品牌打造,与我们正在崛起的‘清源优品’区域品牌联动,发展特色纺织和文创产品?农产品加工能不能向下游延伸,发展中央厨房、预制菜、功能性食品等,提升附加值?这需要技术改造、设计赋能和商业模式创新。”
“第二,服务业上,要打好‘生态牌’和‘融合牌’。 我们生态好,这是最大的优势。文旅不能只看景点,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康养度假、研学旅行等新业态,让游客慢下来、住下来、消费起来。同时,要大力发展面向农业和中小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如冷链物流、电商服务、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为实体经济赋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