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成长的烦恼(1/2)
“清源优品”云雾茶的成功破局,以及成功应对负面舆情带来的正面效应,如同给清源县的农业转型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不仅首批试点合作社信心大增,其他乡镇和农业企业也看到了希望,主动申请加入“清源优品”体系的意愿空前强烈。平台公司接待的咨询量激增,工作重心也从初期的艰难开拓,转向了如何规范、有序地扩大覆盖面,确保品质如一。
这无疑是一种“成长的烦恼”,是成功的甜蜜负担。但江辰并未被眼前的顺利冲昏头脑,他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单品类的成功具有偶然性,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更广泛的产业支撑之上。他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处。
这天,江辰主持召开了一次小范围的“清源优品”阶段总结与展望会。参会者除了专班成员,还特意请来了县农业局的资深技术专家、县农商行的负责人,以及两位从省农科院邀请来的果蔬加工和品质控制方面的客座研究员。
会议开始,江辰没有过多谈论成绩,而是直接抛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云雾茶的成功,其关键因素是什么?是偶然还是必然?哪些经验可以复制到菌菇、粉丝乃至后续更多产品上?第二,随着加入的主体增多,如何确保‘清源优品’的标准不降低、品牌不打折?第三,除了初级农产品,我们能否在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上做文章?比如,我们的优质菌菇,能不能开发成即食产品?我们的水果,能不能做深加工?”
这一连串的问题,将与会者的思路从庆祝成功拉回到了冷静的思考与长远的规划上。
平台公司郝董事长首先发言,他结合云雾茶的案例分析道:“成功的关键,在于严格的标准、透明的过程、精准的渠道对接,以及最终的价格体现。这些经验的核心是‘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完全可以复制。但挑战在于,品类越多,管理的复杂度和成本越高,需要更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和质量管控体系。”
农业局的技术专家接着谈到:“标准维持方面,必须建立动态的抽查、检测和淘汰机制。可以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并且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让消费者扫码即可查询,这本身就是最好的品牌保障。”
省农科院的研究员则从技术角度提出了建议:“清源的菌菇和水果品质确实很好,但保鲜期短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如果能在产地附近建设中小型的冷链仓储和初级加工中心,发展清洗、分拣、包装、预冷乃至烘干、速冻等初加工,就能显着延长货架期,扩大销售半径,也为深加工打下基础。我们可以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援。”
农商行负责人最关心的是资金问题:“建设加工中心、追溯平台、冷链物流,都需要投入。银行愿意支持,但需要可行的商业模式和风险控制方案。建议可以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平台公司或引进的加工企业作为主体申请贷款,政府提供适当的贴息或风险补偿基金,分散风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