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省策涟漪(2/2)
创新生态补偿方式:建议除了资金补偿,探索“项目补偿”、“技术补偿”、“人才补偿”等多元化方式,例如,鼓励天湖、经开的企业到江港投资生态环保产业,或共建研发机构,将补偿转化为发展动能。
强化协同导向的项目布局:建议省里在安排重大项目时,将“是否有利于示范区内部协同”作为重要评审因素,引导项目布局更好地促进区域联动。
报告经张主任审阅同意后,以管委会名义正式上报市里,并抄送三个区。
意见上报只是第一步。江辰知道,真正的博弈和磨合,将在后续省级政策正式出台后的实施细则制定和项目争夺中展开。这份省策的涟漪,正在悄然改变着清源市域内的力量对比和心理预期。
几天后,江辰接到市委办通知,参加一个由市长主持的专题会议,讨论如何对接省里政策,提前研究本市配套措施。参会者除了市级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还有三位区长。
会议一开始,三位区长的发言就呈现出鲜明对比。
天湖区区长在表示欢迎省里支持的同时,重点强调了保持天湖发展势头对全市的“压舱石”作用,委婉提出政策支持应注重“效率优先”,避免“撒胡椒面”。
经开区区长则更为务实,大谈如何利用政策拉长产业链条,并主动提出可在“飞地经济”方面与江港探索合作,但前提是“市场主导、规则清晰”。
轮到江港区区长发言时,他情绪略显激动,详细陈述了江港面临的困难和机遇,几乎逐条引用了省政策征求意见稿中对后发地区的扶持条款,强烈呼吁在市一级的配套措施中给予江港“更倾斜、更具体、更及时”的支持。
会场的气氛,在三位区长的发言中,变得有些微妙。江辰坐在靠后的位置,冷静地观察着这一切。他明白,省里的政策为示范区注入了强大动力,但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区域之间深层次的利益差异和潜在矛盾。如何驾驭好这股力量,将其转化为协同发展的合力,而不是加剧内部矛盾,是对管委会,特别是对他这个协同发展局局长智慧和能力的巨大考验。
市长在总结时,肯定了各区的发展热情,也强调必须站在全市一盘棋的高度来理解和落实省里政策,要求示范区管委会要切实履行好统筹协调职责。
散会后,江辰快步走出会议室,心中已然在构思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当务之急,是要在省政策正式出台前,牵头制定出本市的具体实施方案,这个方案必须足够精细、足够公平,能够平衡各方诉求,引导资源高效配置。
一场关于政策红利如何分配的更深层次的协调与博弈,已经拉开了序幕。而江辰,正站在这个漩涡的中心。